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小社区”托举“大幸福”,常州巧施“妙手”走好基层治理“幸福一公里”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走好走稳这“一公里”,常州市各社区纷纷想出“妙招”,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居民在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将社区打造成每个居民的更有幸福感、获得感的“家”。

“小”课堂育“大”幸福

武进区湖塘镇永定社区作为成熟社区,承载着7000余户家庭、1.6万人口,汇聚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武进机关幼儿园等单位。近年来,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不断挖掘公共文化的力量,推进社区教育与基层治理迈向深度融合。

“叔叔阿姨,这是社区网格员的名片,请收好。”“爷爷奶奶,这是垃圾分类宣传单,你们平时丢垃圾有遇到什么问题吗?”永定社区内,一群小小网格员敲开一户户居民家,将一张张社工网格员名片、一条条社区治理方案送到邻居“家门口”。

今年,永定社区推出“小小网格员”培育项目,一期吸引30组家庭参加。通过“1个孩子带动1个家庭”模式,一批“蓝马甲”少年网格员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承担起垃圾分类督导、文明楼道宣传等工作。

上岗前,小小网格员都要经过培训,锻炼宣传技巧;完成工作后,还要在暑期夏令营、“社区天天乐”活动、“好市连连传”文明集市等活动中进行项目宣传和经验分享。孩子们在实践中实现了从“接受社区教育”到“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转变,社区也逐步构建起“教育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带动一片区”的治理新生态。居民史文洁笑着感慨道:“孩子捧着网格日志回家时,眼睛都亮闪闪的,我们家客厅都快成‘社区治理分会场’啦!”

在永定社区,文化教育从来不是“一次性课堂”,而是延续全年、浸润人心的柔性治理力量。社区老党员、退休教师、热心居民以“瓯香”工作室为阵地,多年如一日,打造社区青少年“第二课堂”。

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亚芬带领“五老”志愿者,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构建“七彩阳光”工程,分别对应思政铸魂、体魄强健、安全守护、文明养成、法治筑基、公益实践、暖心关怀七大领域。与此同时,开展“四点钟学校”托管班、季度入校思政、年度困境帮扶等工作,以“夕阳红”托举“朝阳升”。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温暖陪伴250余名孩子成长,累计提供超5000人次心理辅导。最动人的回馈,是曾经参与“四点钟学校”托管班的孩子升入高中、大学后,假期主动回到社区担任志愿者,成为孩子们的“社区小老师”,将爱传递下去。

“共”治“共”享迎丰收

晨光熹微,葡叶凝翠,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一场主题葡萄丰收采摘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一颗颗晶莹的葡萄,串起了劳动实践的汗水、精神文明的芬芳、军民融合的深情,更串联起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脉络。

河苑社区毗邻城市支流潢河,曾经有一段长约300米的河堤区域,是社区治理的顽疾所在。“以前这里完全是‘三不管’地带”,社区党总支书记方雷回忆道,“居民私垦乱种现象严重,泡沫箱、废旧家具等杂物堆积,不仅破坏河道生态,汛期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023年底,随着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苑社区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社区创新推行“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先后召开7场“河堤治理议事会”,收集居民建议126条。最终确定将杂乱河堤改造为生态葡萄园的方案——既美化环境,又能产生经济价值。方案公示后,居民自发成立“葡园共建会”,制定《葡萄园共管公约》,形成“社区引导、居民自治、专业支持”的治理新机制。

社区网格员组织居民开展“周末劳动日”,累计动员800余人次参与除草、松土、施肥。孩子们化身“小河长”,绘制环保宣传画,参与葡萄成长记录。昔日的“脏乱差”,在众人汗水浇灌下,蝶变为占地近2亩,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绿色明珠”。

汗水浇灌“绿色明珠”,退役军人扛起“先锋旗”。以退役老兵张春生为首的20名退役军人组成“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主动承担最繁重的治理任务。一年多来,他们累计投入义务工时1800多小时,清理垃圾23吨,搬运改良土壤80余立方,搭建葡萄树40余棵。老兵们将军营里培养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倾注于葡园建设,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丰收庆典现场,劳动实践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交相辉映,构筑起一个“全龄成长、全民共享”的精神文明新高地。

以此为契机,河苑社区形成了全龄参与的“1+N”治理共同体。以社区党委为核心(1),退役军人提供技术+组织支撑(N1),青少年带来创新活力(N2),长者贡献经验智慧(N3),商家企业提供资源助力(N4),网格员穿针引线(N5),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治理生态圈”。以一颗小葡萄为支点,河苑社区撬动了“共治共享”的治理创新,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家”和才能万事兴

“先别急着敲地砖,咱们请专业机构来检测一下。”日前,在新北区三井街道府田社区,网格员小张正在调解一起因房屋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经过专业检测和多次协商,这起因渗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矛盾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在府田社区,“有问题,找社区调解”已经成为多数居民的共识,大家的这份信任源自社区近年来基层治理的良好成效。“矛盾调解就像做菜,要掌握好火候。”府田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平说。

社区调解室里,调解员老王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矛盾纠纷,从楼上楼下的漏水问题,到邻里间的噪音纠纷,每件都标注着事件进度。“因为我们这边大部分是次新小区,房龄比较长,房屋漏水等问题比较普遍,所以前几年,我们成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强化其矛盾调解的作用。”老王介绍。

目前,社区已畅通“网格巡查+居民反馈”双重渠道,对于邻里噪音、物业纠纷等易发性矛盾,建立“1小时响应、24小时跟进”机制,一有发现,及时介入,让调解工作跑在问题激化前;对于复杂纠纷,则及时联动由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法律顾问、老党员等多方力量组建的“田立方”调解智囊团,通过法律援助联络点“会诊式”调解,啃下矛盾“硬骨头”。

去年7月,小区一住户因家中不明原因渗水导致楼下住户天花板发霉,双方因该问题僵持数月,最终找到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员联动“智囊团”成员数次上门勘察,最终以双方均能接受的“修复补偿方案”达成和解协议,成功化解积怨。

如今,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成为居民值得信赖、寻求安心的“说理堂”。今年已累计有效化解矛盾108件,调解成功率达98%。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