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何以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点染精气神,“活”进新日子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启动仪式上,AI对画《南桃北柳》让我们再度感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无穷魅力。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画师们用杜梨木作刻版,以“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完美结合,最终创作出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明快、形象生动、乡土气息浓郁的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AI对画《南桃北柳》。主办方供图

启动仪式现场,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苏丽妍向大家分享了她习艺多年的心得体会,“这木版里藏着的是时光,印出来的是喜庆、是念想,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儿!”

天津共有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苏丽妍直言,不能光守着老本儿,得让老手艺“活”进新日子,“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探索;进校园让孩子们摸一摸、印一印;还打造‘哪吒系列年画文创,卖得那叫一个火!”

今年5月,以“河海津韵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天津活动周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开启。不到两天,杨柳青木版年画展位上的1000张纸就全用光了。“我心想,‘介’就算行了,嘛都没有了,散了吧?好家伙,人一点没少!”苏丽妍回忆道,有个日本老奶奶,头天没排上,第二天还没开馆就来了,印成时,全场鼓掌欢呼,“那一刻,我太自豪了,挺直腰杆儿,让世界看看咱杨柳青木版年画!”

从一个懵懂的学徒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传承人,苏丽自觉非常幸运,“我希望已经400多岁的杨柳青年画,可以有下一个400年、下下个400年,传承不断,文脉不灭。”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