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8月5日,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为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新型工业化指明方向。
作为工业大省,江苏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把“看得见的抵押”换成“算得出的成长”,把“银行柜台”搬进实验室,把“产业链”接上“资本链”,让金融活水先一步流进车间、研发线和订单簿,构建起金融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立体生态。
“积分尺”量准信用,巧解融资难题
面对众多科技企业“轻资产难估值、好项目缺资金”的融资堵点,2024年,江苏率先在全国亮出“苏创积分贷”这把利剑。它从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成长经营能力及辅助加分项六大维度入手,将研发费用占比、专利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奖励等24项指标,化作精准衡量企业创新力的标尺,把企业清晰划分为“优先支持、推荐支持、一般支持、培育支持”四类,为银行送上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画像”。
“银行主动找上门,500万元贷款两天就批下来了!”南京智达自动化集团董事长魏乙提起“苏创积分贷”,语气里满是感慨。这家深耕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的企业,当时正处在关键冲刺期:新产品排着队要上市,新一代智慧环保平台急待上线。资金缺口像一道紧锁的闸门,死死卡住了企业向前的脚步。恰在此时,银行循着“苏创积分贷”的名单主动“摸上门”,把财务报表暂时搁在一边,专盯企业的创新产出与成长曲线,那道融资“闸门”才应声而开。
一套积分,把看不见的研发强度、摸不着的知识产权、算不清的技术合同,统统折算成可比较、可追踪、可放大的数字积分。这一下,银行“看不准不敢贷”的顾虑烟消云散,放款自然更有底气。凭借“成长性评估”的持续增信机制,积分高的企业还能像闯关升级般,一步步拿到更高额度、更低利率的资金支持。
在“苏创积分贷”的基础上,“积分担”“积分投”等衍生产品也先后出炉。一条从初创到上市的信用孵化跑道,就此稳稳铺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这条跑道已吞吐资金2092亿元,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赛道的企业占了三成以上,规模在全国同类赛道里遥遥领先。
“服务网”织密全程,夯实制造根基
在政策引导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江苏金融机构也正从传统的信贷提供者转向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整合方”和“智慧合伙人”。

在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最新一代高速无刷电机发出轻微蜂鸣,扫地机器人正进行避障训练。“扩产关键期,既要投入核心电机研发又要建智能工厂,资金需求非常大,幸亏银行的贷款来得及时。”企业相关负责人回忆。追觅落地苏州初期,南京银行的一支“先遣队”就来到公司,率先开展授信合作。随着企业稳步发展,授信额度也在一路水涨船高,如今融资余额已经冲到3亿元。除了传统信贷的支持,银行还给配齐了票据业务、公司理财、供应链金融、个人信贷等全套“武器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拓展海外市场。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把管道机器人应用在核电站检测的企业,已连续四年稳坐巡检机器人销量头把交椅。“对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就像开着水龙头放水,账面流动资金总觉得捉襟见肘。”公司生产总监湛承庆坦言。一次企业对接会上,中国银行捕捉到企业的困境,立刻量身定制方案,依托科技金融专属通道,仅用一周就核定5000万元授信,接住了这场“燃眉之急”。
通过设立“科技金融中心+科创金融中心”双引擎,该行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搭起“一链一策”额度模型,已为数十家生物医药、晶硅光伏领域企业送去差异化授信“活水”。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江苏制造业贷款余额5.1万亿元,半年净增4800亿元,增速10.4%,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占比18%,比全国平均高出近4个百分点。可以说,每100元贷款中,就有18元奔着工厂车间与研发实验室去,稳稳托举着江苏制造的坚实根基。
“资本泉”滋养长远,培育产业动能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需金融活水持续滋养,更要耐心资本久久为功。
省级层面,江苏省战新母基金自去年6月启动后,500亿元母基金已牵引914亿元专项基金,前两批36只基金悉数落地,投资项目86个,国投招商、中信建投、中车基金等头部资本闻风而至。7月修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向央企、社保基金及外资机构递出橄榄枝,并率先在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试点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
在苏州,“产业链+资本链”的化学反应愈发显著。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苏创投)围绕“1030”产业体系,针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细分赛道,量身打造“链主基金”。以半固态电池企业正力新能为例,苏创投牵头的政府基金两年内为其输血超50亿元,助其跃升为新能源电池领域黑马。更关键的是,苏创投搭建的协同平台为正力新能与本地一批供应链企业牵线搭桥,技术合作水到渠成。“链主企业清楚产业链缺失环节,他们的需求就是投资指南。”苏创投副总裁朱巍说。
金融工具创新,也在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更多动能。自科技创新债券推出以来,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计有20家主体共发行22只债券,金额合计约168亿元,实现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全覆盖。
其中,苏创投发行的“25苏创K1”成为全国首单“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因明确投向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等硬核领域,引来超30倍资金追捧,以1.78%的票面利率,刷新省内交易所科创债利率新低;全省首笔2亿元柜台渠道科技创新债券交易的落地,为个人和中小机构提供了低门槛参与科创债市场的路径。
省级母基金搭起架子,地方产业链基金找准穴位,金融工具创新蹚出路子。这股金融活水不跑偏、不断档,既“流得准”又“流得久”,推着江苏新型工业化的步子越走越扎实。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