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蓝色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8月7日,记者在南通召开的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宣导会上了解到,江苏拥有70余家船舶海工相关上市公司,覆盖船舶制造、风电设备、海洋重工、港口运输等多个领域,总市值约7435亿元,累计募集资金1809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418亿元。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断进步,资本市场的资源也犹如深邃的海洋,蕴藏着无限潜力。江苏企业如何用好资本市场,继续抢占先机,不断续写征服大海的故事?
借IPO东风扬帆
作为海工装备企业的一员,镇江企业长江能科是能源化工专用设备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油气工程、炼油化工、海洋工程、清洁能源等领域。7月28日,公司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审议,距离登陆资本市场更近一步。
“准备上市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与规范洗礼。从一家民营企业到符合北交所上市标准的公众公司,我们经历了全方位的规范提升,建立了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和严谨高效的运营体系。”长江能科董秘徐稳表示,上市不仅为企业“补充燃料”,提供了更充沛的资金以巩固技术壁垒、扩充产能,还让企业完成了一次“全方位体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省造船市场份额占全国比重超45%、占世界比重超25%,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一。面对资本市场服务向“新”聚集的机遇,江苏企业如何更好地抓住发展契机?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紧扣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密集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科创板、创业板的“两创板”改革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拓宽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欢迎江苏企业与我们预沟通,对于上市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前与交易所交流。”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的板块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成长性。企业无需因规模问题而犹豫或担忧,欢迎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本轮改革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以发展多元股权融资为重点,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江苏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对关键要素和资产定价,可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海洋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资本市场多种工具锻造产业链韧性
除了上市,企业还可以通过哪些资本市场工具强化产业链韧性并提升整体竞争力?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不仅是上市后可以进行并购,企业在上市前也可以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许多企业在未上市时也会进行资产收购,尤其是在细分市场中,针对一些‘小而美’的公司,企业可以通过行业整合和产业协同转型来实现合规发展。相比上市,并购重组的市场化优势更为明显,规则限制相对较少,能够快速获得对价并实现资源整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建议说。
以民营船企为例,今年上半年,江阴的扬子江船业集团完成了对舟山常石造船34%股份的收购,后者成为其联营公司。舟山常石造船拥有两座造船平台和一座10万吨级建造船坞,主要建造30000-100000载重吨级的散货船,同时也涉及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和油船的建造。扬子江船业集团表示,此次深化合作有助于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供应链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上市后的再融资,也让企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更足。2024年,南通企业中天科技实现营收480.55亿元,同比增长6.63%。上市20多年来,中天科技凭借对产品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多种线缆领域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仅在通信产业,我们使用募集资金32亿元,先后投入13个项目,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在低损耗通信光纤预制棒及光纤制备技术方面的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光纤的空白。”公司董事会秘书杨栋云介绍。
债券也是企业亮相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门槛也更为“灵活”。“科创债其中一个特点是能够帮助企业直接对接投资人。企业发行一只债券后,不同的投资机构,如银行、保险、券商等,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这种交易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科创债新政推出以来,截至7月末,全国市场累计发行超650只“科创债”,金额近8000亿元。其中,苏州15家企业累计发行124.8亿元科技创新类债券,企业类发债总金额位居省内第一。
从支持企业到滋养生态
随着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产业生态的进化也越发离不开资本市场。
今年上半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省沿海开发集团牵头,联合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地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江苏省海洋基金,规模达20亿元。该基金重点关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等五大细分方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产业基金,得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大量优质项目。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低碳、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船舶海工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我省船舶海工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同时,船舶海工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激励功能,加速向高端制造迈进。
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让产业集聚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南通、扬州、泰州作为江苏三大造船基地,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船舶制造能力;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更是获批全国首个船舶海工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通为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南通走出了一条由修船、造船到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高端配套协同发展之路,拥有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招商工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规上企业440家,其中已有43家成功上市、48家挂牌新三板。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