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日报财经讯 倾盆暴雨、炎炎烈日,都挡不住进场人潮。入口处,排队进场的人群蜿蜒了一两公里,穿校服的小学生挨着推婴儿车的父母,40多岁的工程师、75岁的退休教师,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买家,将展馆里每个机器人展位都围得密密实实。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大会开幕式上,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机器人盛宴中,江苏企业正成为重要参与者和产业链支撑者。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会,江苏及相关产业链企业超30家亮相,其中约20家推出整机具身智能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

能点胶、跑腿和烹饪,苏企解锁全场景实用技能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最新发布的整机已超100台,发布的零部件如灵巧手、关节模组、电机等也已超百项。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力,人形机器人产业愈加繁荣。记者现场调查发现,在江苏生产或装配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约20家,此次带来的最新产品以“实用耐用”为原则,让新品拆解场景痛点,解决实际问题。
工业领域来看,魔法原子首次展示通用人形Gen-1“双手操作”的工业流水线“点胶场景”。在现场点胶台,每20秒,“小麦”双手同时完成两个电机的点胶作业,连续超过4小时不间断,点胶动作精度,稳定控制在1至2毫米内。“同一个动作,人来完成是18秒,但人只能做一个。”展台人员说。

乐聚带来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展示户外“跑腿”配送场景实测,从北京到上海跨越1200公里的超远距实时操作。在室内,还能完成太极表演、人机互动,到工业搬运、物料分拣、SMT料盘出库、前台接待、导览讲解等全场景任务。“机器人要真实工作,稳定连接必须升级为‘智能连接’,协同决策是关键。”乐聚首席执行官常琳表示,依托5G-A“神经网”,“夸父”能稳定行走在高风险场景,执行更加远程、实时、自主的多元任务。
巨蟹智能公司创始人赵伟带队研发,用一年半把机械臂载荷从5公斤暴力拉升到50公斤。埃斯顿带来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单臂负载5公斤,全身自由度达31个,全身一体化关节模组由埃斯顿酷卓全自主研发。普罗宇宙新推出全球首款兼具柔性与精度的工业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重复定位误差控制在±0.05mm范围内。
商业领域来看,数字华夏多款人形机器人颜值出众,在人机交互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变装的“夏澜”有着拟人的电子皮肤,可以感知触觉和温度。她还拥有7大类22种表情,可实时模仿人类表情,在“眼球追踪”和“口型一致”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

优理奇通用人形机器人变身“音乐家”和“厨师”,现场自主制作出一碗绵阳米粉瞬间吸引了参观者的好奇心,不少国外客商慕名赶来详细了解性能参数。
擎朗智能把“打工天团”放进了真实场景,基于全场景多形态机器人矩阵,让十多台机器人上岗展示“通用+专用”协同作业,在展会现场展台进行实时工作,同时服务展会打造了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以及全球首个4S店。加速进化在展会现场布置出浓缩版绿茵场,其T1机器人凭借“精准抢断”赢得现场观众喝彩。

订单推着产能跑,新秀苏企迈入“亿元俱乐部”
观展现场,人们摩肩接踵,不少孩子骑上爸妈的肩头,才能一窥层层人墙内的机器人到底长什么样……人气爆棚不仅是在现场展会,更体现在猛增的订单量和不断扩容的产线上。采访中记者获悉,人形机器人“新秀”企业获益最为明显,来自江苏的魔法原子、乐聚、云幕智造等多家整机厂商以及南京因克斯等供应链企业,今年预期将实现营收过亿元。
“今年的市场一下热了起来。”魔法原子首席执行官吴长征坦言“没想到”,去年同期没有预估到今年下半年市场需求如此猛烈,产品交付周期已经排到30天左右,“订单推着产能跑,连这次展示的样品机都被客户订走了。”
“我们的速度是平均半年更新一代产品,来之前已经没有任何库存了,就连这次展示的最新一代产品,还没来得及装扮已经被定出去了。”优理奇首席执行官杨丰瑜表示。
云幕智造的工作人员现场查询了财务数据,相比去年7月,眼下订单数额翻了十几倍。“每天都在加急发货,这次都到展了,有些壳子是开展前一天才生产出来,供不应求了。”展台工作人员说。

擎朗智能泰州工厂产线正加大服务配送机器人产线的投入,同时增加了医疗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产线。
智身科技苏州工厂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月产能稳定在千台以上,是国内少数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批量交付的企业。“这保障巡检、安防、物流等行业的实时需求,也为后续‘钢镚Pro’等新品的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智身科技市场品牌总监梁潇表示。
暴增的需求在官方数据里找到印证。根据南京海关统计数据,今年1—5月,江苏出口工业机器人6.9亿元,同比增长90%。江苏正成为机器人市场高速发展的推进者和受益者。
作为产业的上游,供应链厂家因订单增加必须扩容产线。就在今年7月,苏州卓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搬进了新厂区,该公司董秘谭鹏预计下半年产量约在7万台关节模组以及12万台电机。“相比上半年,产能提升3-4倍,目前看还是很紧张。”谭鹏表示,单个客户的订单量平均上涨了3倍以上,最多单个企业订单增加了10倍。
南京因克斯的展台工作人员透露,生产产线刚扩大到4000平方米,产量提升约10倍,但仍被客户催发货。“有些客户是带着图纸和参数来找我们的,今天还接待了来自中东阿布扎比的客户。”该人士表示。
产业链协同,驱动量产应用落地
也有供应商给记者算细账,考虑到前期的研发投入,千台以下的量产还不能让厂家实现盈亏平衡。实事求是来看,江苏突破“千台门槛”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还屈指可数。可即便如此,资本已闻风而动,多家整机厂商和产业链企业推出的新一轮大额融资,金额在亿元及以上,但迅速被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认购。“我们现在暂时不开融资了,投资人太多,企业需要静下心来,专注打磨产品和性能。”一家整机企业的创始人直言不讳。
海外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放大。优理奇已经签下了新加坡等多个海外市场订单,预计在今年年末向海外客商发货,通过场景协同推动应用深化。南京因克斯今年约一成的订单来自海外,在明年这些国家将成为他们出海的方向。擎朗展台的工作人员表示,机器人售价标准是当地人力成本的一半甚至更低,这一策略有效降低了客户使用门槛,“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更具竞争力。”

量产高速落地背后是江苏特有的产学研“快车道”。数字华夏机器人把应用总部扎在南京,“应用才是最有价值,这是生产力。在应用场景里面真正结合客户的业务,需要应用软件的支撑,南京高校扎堆,是智力和人才供应的热土,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智能人形机器人服务社会。”数字华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健说。
智身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宇龙表示,江苏拥有全国领先的精密制造产业集群,江苏供应链快速响应“高扭矩密度关节”“麒麟合金”等自研部件的量产需求,确保“从设计到落地”的高效协同。在他看来,江苏产业政策倾斜也为技术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有人才、场地和资金支持,极大加速具身智能新品的测试与推广进程。”
《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其中,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超过1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以上。到2027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