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好评中国|文旅融合,怎样做到“津”韵悠长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天津古文化街。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这个暑期,天津的文旅经济持续“升温”。在古文化街,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内,新旧产品琳琅满目,顾客们穿梭其间选购;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家长带着孩子在展厅中浏览,领略地球、海洋、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真谛……

流动的经济社会图景里,处处洋溢着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味”。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围绕六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共接待国内游客1348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9%;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

越是有需求,越是有潜力,越要精心呵护、用心培育。对各地来说,消费者的文旅需求就在那里,而且还会持续迸发。是追求“一时热”还是助推“一直热”?这是发展课题,也是治理命题。只有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是重要的原则。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正如“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所说,“作为传承人,守的是技艺与文化的根脉。创新要符合时代的审美,构图可以去创新。用传统技艺制作新年画,这就是守正创新。”为了便于人们更深入直观地了解杨柳青年画,张宏在2019年创办了“玉成号”年画体验坊,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学习体验,加入到年画的传播和传承中。

此外,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数字化已成为很多文旅项目创新产品、优化体验的关键词,由“数字+文旅”催生的文旅项目在各地不断涌现。比如天津博物馆,就运用前沿数字技术赋能展陈形式:在展厅内,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起来,传世珍宝可以“指尖把玩”,“拉洋片”窥见老城津韵。从实践来看,当历史文化变得“可观、可感、可玩”,就会吸引众多年轻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与城市更加亲近。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在天津的吉鸿昌旧居,讲解员身着民国服饰,以情景剧形式还原吉鸿昌与战友密谋抗日的场景。通过沉浸式互动剧、多媒体展陈,吉鸿昌旧居突破传统展馆模式,让历史“活”在当下。2023年推出的《我是中国人》沉浸式讲解,至今已接待游客超过10000人次,成为天津红色教育的新地标。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随着文旅市场持续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诗与远方”将继续为美好生活写下精彩注脚。(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