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建言献策|抓住老城区“再中心化”的机遇 谱写现代化建设“新”文章

老城区再中心化是国内外各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学者克拉森等人就提出“城市空间周期论”,认为城市的空间发展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其中“再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再回归的过程。从国外城市发展进程看,二战后,许多国际城市中心城区因人口、企业外迁而出现衰弱迹象。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强调密集型发展的“新城市主义”兴起,中心城区人口增速持续超过郊区,带动发展资源回流,迸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纽约、旧金山、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中心城区,纷纷呈现这种态势。

从国内城市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建经济开发区,企业搬迁;二是成立大学城,大学搬迁;三是建现代服务业园区,服务业搬迁。这一过程导致老城区不可避免陷入人口红利减弱、优势资源稀释、经济主体外迁的困境,面临着“形态老化、功能退化、地位弱化”的严峻挑战。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如果说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那么,老城区再中心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老”城区谱写现代化建设“新”文章,实现发展能级新跃升、重塑中心城区新辉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国内一些城市中心城区率先认识到“再中心化”的意义,比如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提出“再中心化”课题,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巩固福田作为深圳行政、金融、文化、商贸和国际交往“五大中心”的优势地位;杭州市通过对中心城区城市形态、产业、功能、管理再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出了中心城区转型提升的“杭州经验”;成都市推出“中优”方针,出台十四条引导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

老城区再中心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人—产—城”三者的辩证关系,产业升级是根本,人的现代化发展是关键,城区环境再造是保障,以城聚人,以人兴产,以产立城,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与人的互融互通,推动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的深度延伸。

产业升级是老城区再中心化的根本。再中心化的本质就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根据波特(2002)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竞争力实质上就是该区域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即该区域能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传统经济时代,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某些低级生产要素如天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产业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缺乏;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迫切要求老城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提高老城区产业竞争力。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老城区纷纷以科创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广州市越秀区提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拓展创新空间,赋能老城焕新;荔湾区作为广州“千年商都”的老城区,加速商贸业态数字化转型升级;成都市锦江区提出大力发展新经济,鼓励新消费、新技术、新模式,打造众多新经济产业集群;成华区作为老工业区,正在加速推动产业“上楼”、引入高附加值研发企业,意在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探索产业经济“立体生长”模式。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老城区再中心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国经济学家科特金(2010)在《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一书中写到,“今天,重要的资产已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获得高技能劳动力,尤其是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主导新经济的专业人士的能力”。因此,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应当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产业升级、城区发展的逻辑原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育,坚持人才布局与教育布局、创新布局相匹配,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工作,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二是优,聚焦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基础科学问题,完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培养集聚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据科技制高点的顶尖科学家;三是引,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球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专家信息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推进平台、人才、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形成地方政府统筹引领、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多元主体联合落实的引才格局;四是激,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综合载体,聚焦智能化全产业链综合人才服务,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活市场活力,提升人才配置效率。

城区环境再造是老城区再中心化的重要保障。中心城区由于发展起步早,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开发趋于饱和,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环境落后等“城市病”不断出现,企业、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外”要空间趋势明显,迫切要求通过有机更新重塑老城区功能形态,充分满足人们更高品质的工作生活需要和物质精神需求,顺应从“生产要素集聚”向“生活要素集聚”转变的人本需求规律。具体地说,一是实现更温馨的宜居生活。以人民为本,统筹考虑城区人口变化趋势和住房类型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更新改造,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及袖珍广场,为市民生活休闲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二是提供更温暖的公共服务。通过构建市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体系,构建医院-社区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全覆盖的教育服务体系,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三是营造更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在鼓励创新的政策设计上,致力强化创新“导向”;在创新平台上,致力培厚创新“土壤”;在创新环境上,致力提高创新“浓度”,真正当好科技创新的保护者、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创新平台的搭建者、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引领高端人才回归、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级提升,为产业集聚和高端发展打开新空间、培育新生态,真正走好中心城区的“再中心化”之路。

蒋伏心 申俊喜 高丽娜(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