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在盐城市亭湖的乡镇版图上,占地750亩的永兴工业园没有摩天气派的厂房,却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开票销售5.2亿元,同比增长32%;入库税收2300万元,同比提升28%。这个以新能源、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正以“精准滴灌”式服务,在方寸之间培育出独特的产业生态,诠释着“小园区,大服务”的深层内涵。
走进园区管理办公室,一排整齐的档案盒格外醒目。“这是企业的‘成长日记’。”办公室主任施广公拿起江苏燎源变压器有限公司的档案,里面不仅记录着2019年企业入驻时的产能数据、每月用电量波动曲线,甚至连关键技术人员的家庭情况都清晰在册。
“我们常说‘750亩地装不下野心,但装得下真心’。”园区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小园区要做出大文章,就得把服务做到极致,“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的档案不仅记数据,更记难题,这样才能在企业开口前就备好解决方案。”
这种“一企一档”的管理模式,让服务有了精准坐标。去年,江苏景创锂能公司提出新建厂房时,园区凭借对企业情况的熟稔,仅用6个月就完成9万平方米厂房建设,比常规工期缩短近一半。
在万历新能源的智能化车间里,从江苏景创锂能采购的电池模组正有序组装。“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物流成本降低60%。”园区产业链专员倪同清介绍,通过建立“企业能力图谱”,园区已促成12家企业形成上下游协作。中绿建节能科技的保温材料直接供应东玻玻璃光伏项目,年节省运输费用超100万元;江苏圭鑫新能源与鑫铭达储能合作开发的智慧储能系统,成功拿下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小园区的优势就是‘转身快’,企业间物理距离近,我们就做好‘产业红娘’,打破信息壁垒。”倪同清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说,“你看这12家协作企业,就像串起的珍珠,单个企业的力量有限,但形成闭环就能迸发乘数效应。”
空间上的“近邻”变成产业上的“伙伴”,催生出创新的“化学反应”。目前,园区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23项交叉专利,企业间技术合作年增长率达45%。这种内生循环机制,让小园区迸发大合力,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园区管理办公室的墙壁上,一张按绿、黄、红三色标注的企业图标布局图,直观展现着每家企业的“健康度”。“绿色代表平稳,黄色提示预警,红色则需重点帮扶。”工作人员解释道。
去年,江苏龙龙塑业有限公司的图标由绿转黄,服务专班24小时内就上门排查,发现是因供应链断裂导致生产停滞。园区当即协调3家本地企业共享仓储资源,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关键时刻,园区比家人还贴心。”公司董事长陈金龙至今感激不已。
对于红色预警企业,园区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救治。江苏景创公司曾因技术迭代陷入困境,园区不仅协调高校专家团队驻场指导,更牵线搭桥促成其与江苏万历达成战略合作。今年二季度,该公司订单量环比增长180%,成功“转危为机”。
“企业发展有起伏很正常,我们的职责就是当好‘健康管家’。”施广公说,“三色预警不是给企业贴标签,而是让服务资源精准投放,不让一家企业在发展路上掉队。”站在最新的园区布局图前,施广公指着钠离子电池、智能农机等板块的规划说:“我们要让服务跑在需求前面。”这位被企业家们称为“园区管家”的负责人,正带领团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203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的目标,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把现有企业服务好、培育好。”施广公说,“现在江苏万历等2家企业启动上市辅导,未来还会有更多‘隐形冠军’从这里成长起来。小园区的价值,正在于把有限空间做成无限可能。”
永兴工业园的实践证明,园区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服务的深度与精度。用精准服务激活企业活力,用生态思维串联产业发展,小园区同样能释放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能量。(袁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