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的几次错误关联,让守法的江苏某船务有限公司背上了本不属于它的“失信黑锅”。一句轻飘飘的“算法自动生成”,能否成为信用信息平台推卸责任的理由?近期,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的判决给出了清晰答案:不能。
更名之后,飞来横“债”
事情要从十几年前说起。2011年3月,江苏某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船务”)在江阴成立,成立之初的名字是“江阴市某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阴船务”)。同年12月,这家公司完成了名称变更,启用了江苏船务的新名字。然而,这个弃用的旧名称在2012年11月被另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注册使用了。虽然两家公司名字看起来有历史渊源,但它们拥有各自独立的组织机构信用代码。
时间来到2018年,麻烦开始显现。那家后来注册、使用了“江阴船务”名称的企业,因未能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确定的付款义务,被武汉海事法院依法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这本与早已更名的江苏船务毫无瓜葛。然而,当企业主们习惯性地通过“企查查”App查询合作伙伴或自身信用状况时,江苏船务的负责人惊讶地发现,自家公司的信息页面上,赫然挂着江阴船务的那条失信记录!时间是2021年。企业信誉无小事,江苏船务立刻向企查查公司反馈了这一错误。企查查公司核查后,删除了这条错误关联的信息。
事情似乎解决了。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错误重演,“污点”难消
2024年5月27日,距离第一次错误关联三年后,江苏船务再次在“企查查”App上发现,属于江阴船务的失信记录,又一次被精准地“投放”到了自己公司的信息页面下。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江苏船务再次向企查查公司反馈。这一次,企查查公司在5月31日删除了信息。
两次“背黑锅”,让江苏船务深感困扰。企业信誉是生命线,这些错误信息如同甩不掉的“污点”,可能让潜在客户、合作伙伴产生误解,影响商业机会,甚至造成实质性经济损失。江苏船务认为,企查查公司虽然删除了信息,但两次信息关联行为已严重影响了自家公司的信誉和征信,构成侵权,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查查公司在企查查网站上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经营损失等。
面对指控,企查查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辩解:平台数据是通过算法技术对相关公开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后自动发布的,主观上并没有侵害江苏船务名誉权的故意;且江苏船务未能举证证明因公示案涉信息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后果,在江苏船务提出异议后,该公司及时核查处理,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简而言之,企查查公司认为这是“算法自动”造成的“误伤”,自己已经及时处理。
法院判决:算法不是免责金牌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企查查网站作为全国企业信息查询平台,负责采集、整合并公示企业经营风险、司法风险等各项信息,社会不特定的公众可通过该平台公示的信息对企业作出一定的评价。企查查公司本身系通过所开发的数据产品经营获利,其在数据核查时应尽到较普通转载网站更多的注意义务,避免数据失真。
本案中,江苏船务与江阴船务是相互独立的法人,组织机构代码并不相同,企查查公司虽未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实质性修改,但在数据整合时,未尽到合理的监管和注意义务,多次将案外人江阴船务的失信信息关联到江苏船务名下,存在相应过错。据此,法院最终判决企查查公司应在企查查网站江苏某船务有限公司详情页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通讯员 锡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