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在真页37平台创新实施的“模块化搬迁”技术,不仅破解了复杂地形下设备搬迁的行业难题,更实现了对生态环境近乎“零侵扰”的绿色施工,赢得甲方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高度赞誉,为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重庆喀斯特地貌的崇山峻岭间,页岩气开发面临特殊生态考题。这里山势陡峭、平地稀缺,茂密植被下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传统设备搬迁需对重型机械多次拆解、反复吊装,不仅效率低下,更难免大面积剥离植被。“以前在南川陡坡搬家,单是临时用地就要‘压’坏一大片绿植,看着真心疼。”华东石油工程公司70267钻井队平台经理王永成的话语,道出老石油人的无奈。
生态红线不可逾越,发展需求不容忽视。在这片生态敏感区,传统粗放开发模式难以为继,创新转型迫在眉睫。华东石油工程公司率先在复杂地形区域探索模块化搬迁技术并获成功——真页37平台施工现场,重型设备被预先集成为六个标准化模块,如“搭积木”般精准吊装到位。“设备从运输车吊起后直接‘落户’新位置,中途不落地,全程‘轻触’地面。”吊车操作手小李的自豪,道出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
每一次创新实践,都是对智慧与责任的双重考验。华东石油工程公司生产运行部副经理郭云俭介绍,这套方案是团队历经20余次实地勘察后“量身定制”的成果,核心围绕“集约用地、低碳运输、精准安装”三大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彻底告别传统搬迁中常见的大型临时堆放场,大幅缩减施工痕迹。
一组亮眼数据印证技术革新成效:平移轨道、底座等关键设备当日就位;井架起升与动力模块、泵房模块、循环罐模块安装同步推进。相比传统模式,此次搬迁减少吊车移动32次,吊装效率提升20%,搬迁周期缩短10%;散件吊装减少50次,运输车次下降8.8%,柴油消耗降低9.37%;临时用地缩减9.3%,相当于保住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植被;更值得称道的是,1023次吊装作业实现零返工、零重复、零事故。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对每个环节毫米级的精准把控。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彰显了企业在推动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中的前瞻视野与责任担当。”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产建项目部在表扬信中评价。该模式的成功应用,为我国南方复杂山地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友好型解决方案。
如今,华东石油工程公司70267钻井队施工的真页6-1HF井已顺利钻进至251米。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青山,王永成感慨:“现在搬设备,不仅要算效率账,更要算生态账,得让每一步操作都‘轻’下来。”这句朴实话语,正是新时代能源建设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郝景玲 钱晨来 张子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