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一周热点 > 正文
苏州大学:寻中华文化根脉,燃科学家精神薪火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科技报国薪火,近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薪火相传”科学家精神传承实践团深入水韵苏州,开展了一场追寻科学家足迹的精神之旅。

览姑苏文脉,寻科学家精神文化之根

团队来到苏州大学文星阁,一览“苏州状元甲天下”的人文鼎盛,品味先人笔墨里“文以养正,德治天下”的文化传承。在苏州地铁“苏州院士之窗”展区,院士们的人生格言折射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之光。亘古至今,苏州崇文重教、包容创新的文化基因绵绵不断。

沿着科学家的成长足迹,团队漫步园林,聆听故居里的家风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步入王鏊故居,一代名臣的家谱族规映入眼帘,“诗书传家久”的家风润泽后嗣,成就了何泽慧、王守武等“一门六院士”的佳话。来到顾廷龙故居,团队拜访了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的堂弟顾诵义先生。顾先生说,“顾诵芬家学深厚,出身‘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苏州唯亭顾氏,其父顾廷龙身为国学大师,对儿子最大的期许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闻创新跃动,探科学家精神时代之魂

在作家杨守松工作室,团队见到了这位《昆山之路》的著者。“改革开放初期,昆山靠引进人才和技术淘到了工业化的‘第一桶金’。”曾在县政府工作的杨守松回忆道,“《昆山之路》里有句话‘中国梦永远属于你’,希望你们胸怀科技报国梦,敢闯敢试,舍得吃苦!”

为进一步了解科技发展成果,团队先后走访了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和苏州大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集群。队员们在苏州工业园区了解到,企业、高校、院所组建的创新联合体“组团作战”,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制胜法宝。观摩了苏州大学三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队员们充分感受到薛鸣球、潘君骅、乔登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求实奉献,体会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锐意进取,更加认识到科学家精神就是一代代科技人矢志不渝的奋斗与担当。

以青春之我,燃科学家精神薪火之炬

“科学家精神是仰望星空的追求,更是脚踏实地的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创新实践中践行使命。”谈及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负责人代晟琨深有感触。

团队将前期学习调研的收获转化为生动的教材,购置、赠送科学家故事丛书,编制、发放苏州院士箴言录,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受到广泛欢迎。

在航天英雄费俊龙家乡昆山费家浜村,团队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课堂”。从飞天英雄的“独门绝技”到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从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到家风里的文化传承,从亲子游戏互动到书写科学家精神的漆扇制作,巧妙串联起“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的核心理念。家长们坦言,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受益,也让家长对家风家教有了更多的思考。

实践团在活动中寻中华文化根脉,播科学家精神火种,展现了时代青年的光彩形象。未来,团队将坚持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胸怀大志,挺膺担当,在知行合一中让科学家精神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责编:陈公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