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素质教育助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然而,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仅靠传统专业技能培养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复合能力、创新思维与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战略计划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深刻变革。素质教育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破解高职院校“技能与素质脱节”困境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抓手,将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有机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更新育人理念,明确素质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时代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产业迭代加速凸显了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要性。据《2025年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有51.6%的企业提高了招聘中的软技能要求,包括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文件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重技能轻素质”“重就业轻发展”的倾向,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综合型、发展型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构建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体系,将职业道德、创新思维、数字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关键素质指标纳入培养方案中,实现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评价的系统重构;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迁移能力。在教育目标定位上,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与工匠精神,推动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型工匠”的转型升级。

完善课程体系,促进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合

现阶段,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普遍“重技能、轻素质”,素质类课程未能与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使得部分学生虽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但在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对此,高职院校应将素养类课程系统纳入整体教学安排,构建通识素质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发展的课程架构,推动职业能力训练与综合素质培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素质养成”的协调统一。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增加素质教育课程比重,将人文素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公共礼仪、信息素养等内容融入必修课程体系,避免“重专业轻人文”的结构失衡。例如,广州某院校探索出的“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即构建以《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为核心,辅以修身实践平台、活动育人平台、回报感恩平台的素质教育体系,将价值引领、思想锤炼和艺术熏陶熔于一炉,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素质教育元素,推进“课证融合”“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并结合真实职业场景,采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特色课程和育人项目,实现学生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培养出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实践导向的素质育人平台

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理念更新和课程改革,更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作支撑,进而打通“知”与“行”的“关键一公里”。当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实践环节仍存在形式单一、资源分散、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育人成效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打造“第二课堂”育人阵地,依托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社会经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借助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与项目,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企业导师指导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职业素养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院校联合企业共建信创人才培养基地,开设“麒麟工坊”等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实现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设素质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学生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形成素质教育培养闭环系统。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素质教育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学生发展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素质提升方案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应践行的重要使命,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通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与社会服务的育人链条,构建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盛 火(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