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开幕,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赛,开展26个赛项487场比拼,人形机器人展示歌舞走秀、跑步跳操、酒店迎宾、医药分拣等应用技能。社会各界聚焦追问产业发展: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真正上岗?距离产业化应用还需要多久?
记者采访发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是在技术、成本、场景中寻找交叉点,须同时满足才有“最优解”:技术突破支撑本体硬件成本下降,从而拓展出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在真实场景获取的优质数据集反哺技术迭代。业内预计,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个别垂类场景将涌现机器人打工实景。但大规模产业化仍需跨越“三道门槛”,即运动控制等技术可靠性不足、硬件与算力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刚需场景尚未闭环。
门槛一: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了么?
从“机械木偶”到“仿生行者”还需再进化
人形机器人发展不到3年时间。在2023年,装配出一台人形机器人就可称为主机厂;去年智能人形机器人必须得走上两步;到2025年下半年,机器人不但能走、跑、跳、下腰,还得能捡零件、盘库房、打螺丝。面对大规模产业化的追问,业内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态度趋于一致,放眼前景很乐观,当下技术需审慎。
“相比AI大模型,具身智能实质产业演进周期没有那么快,追问产业化落地为时尚早。”数字华夏联合创始人戴鹏表示,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决策等技术,续航能力以及通讯路线等方面尚未收敛,“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仍需结合场景训练提升。”
今年5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发布,构建“四维五级”评价模型。其中,“四维”指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表现和协作交互四大核心能力维度;“五级”则对应L1至L5五个智能化等级,等级越高,智能化水平越强。
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表示,目前业内多数企业仍处于L1-L2阶段,少数研发实力强大的头部企业基于通用AI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探索L2到L3的进化。
“人形机器人发展目标高远,但产业技术和场景应用需要时间打磨推进。”魔法原子创始人吴长征直言,在工业场景作业,成熟度和稳定性已经有极大提升,但成功率未达100%。“头部企业正抢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预估至少需百万级数据喂养。”
“容错是非常重要的。”优理奇创始人杨丰瑜表示,具身智能是基于大规模、多模态的模型制造出来的,弱点是系统抵抗故障和干扰的能力不够强。在多样性远程控制的环境里,机器人的成功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大众需要包容错误的发生。“非结构化环境需远程操控闭环,如同自动驾驶的安全员。”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表示,要在行业有效落地,核心在于构建“本体—数据—模型—场景”紧密耦合的全栈布局。这四者形成相互驱动的飞轮迭代逻辑:优质本体产生高质量数据,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算法持续突破,算法结合场景试错后,又为本体优化、数据采集方向、算法迭代提供新指引。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年底到明年,部分垂类场景中,头部企业运动控制可靠性达到工业基准线,但感知泛化性决定了机器人“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关键技术仍需3-5年攻坚。
门槛二:硬件与算力开发成本可控了么?
国产供应链正开启“降本闪电战”
“三年前行业论证人形,当时在座22家企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今天,我们开创的人形机器人是这样繁荣的产业。”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列举多项数据,目前仅整机平台已超160家;至2025年7月融资金额超24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融资额,市场热度仍在攀升。“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确信人形机器人会成未来产业。”
业内预判,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将有数家头部企业实现千台销售,数十家主机厂实现百台级生产。积极推动市场销售的宇树科技,其人形机器人售价降至3.99万元起,业内人士拆解其整机硬件成本应压至2万元,推动“成本砍半”的背后是供应链的集体冲锋。
国讯芯微今年8月开启大规模交付,其打造的具身智能基座平台分为三级,最高应用于VOA的推理训练,最低报价不到一万元。“极简版也能支撑人形机器人实现L1—L2的智能交互能力,满足基本商用需求。”该企业创始人方婷婷说。
厂商追加订单,浙江禾川部分旋转关节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从试产进入量产,有产品报价比去年同期降了约一半。在苏州卓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去年部分关节模组售价数千元,现在报价仅为去年同期的1/2-1/3。类似情况在南方精工、南京因克斯等企业也得到证实。
开启人形机器人量产似乎近在眼前。为此,产业内的头部企业也开始探索新一轮降本增效。在零部件方面,秉持着“底层通用,模块复用”的逻辑,星动纪元将五款关节模组复用于工业/服务机器人,降低供应链复杂度。在数据领域,银河通用用仿真生成10亿条抓取数据,使真机训练成本大幅下降。在制造协同上,国家创新中心的7大训练场互联互通,积累600万条真机数据。
硬件成本下行之际,AI训练成本正逆向飙升。“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有效培训模型。”智平方科创始人郭彦东探索了新的训练算法,高效组织GPU集群、组织数据以及做增量学习,把GPU利用率提到最高。“具身智能的数据量远大于语言模型,不能只靠自己采集,要回收真实场景数据,并鼓励开源数据集。最后是通用性,拥有强大的基座模型,定制化成本就会骤降,这是最核心的降本思路。”
显而易见,在量产拐点真正到来前,人形机器人主机厂仍需在硬件与算法间双线作战。
门槛三:刚需场景应用闭环了么?
从“科技杂技”到“价值替代”仍需一场跃迁
江苏相关的20多家企业推出数十款最新智能人形机器人,从打太极、踢足球到拣货、搬运、拧螺丝,包括做饭、叠衣、刷马桶,展示全场景技能。愈发拟人化的背后,是工业、商业乃至全社会对未来科技和效率的极致追求。
高价值的工业场景是头部主机厂的“必争之地”。乐聚机器人进入一汽总装线空箱搬运、海晨物流运输应用。7月中旬,魔法原子完成工业场景多机协作验证,“小麦”在追觅科技工厂实践上下料、搬运等工序,成为国内最早跑通产线应用的团队之一。
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中,将“工业通用操作上下料与转移搬运”列入第一个潜力场景。
吴长征规划前进的路径清晰明确。“明年,魔法原子的能力将有3-5倍的提升。”吴长征基于魔法原子目前在工厂产线“培训”的情况预判,单一垂类场景内,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将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和成功率稳定在百分百,综合来看,预计未来3年之内,行业机器人综合实力能提升10倍,5年内将提升100倍,“3 -5年左右,将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上生产产线、商超,甚至进入家庭服务。”
短期来看,高危场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最为明确迫切。“2025-2027年就是人形机器人在特种作业场景下的赛跑,活下来的企业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商业服务领域。”刘爽结合人口情况、制造业基础和老龄化现实进行预测,人形机器人将作为“通用机械劳工”填补偏远、枯燥工作的劳动力缺口,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方婷婷表示,简单的导览或接待等服务领域,在今年年末就可以实现上岗。但要让人形机器人达到人的效能,实现人力精细化操作,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具体进度要看主机厂的投入。”
中期来看,服务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将开启一场“有温度的变革”。多家景区、展馆等商业场景邀约数字华夏机器人参与活动。“这是0到1的试点,交互重在‘温度’,关键是‘表情’‘人形’‘语音’+的多模态设计,需要切合场景的解决方案。”戴鹏认为,商业和家庭的简单服务领域有一定容错率,因此部分场景容易落地,在其具身智能训练中心,数字华夏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已上岗提供导览服务。
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考验的将是生态圈之争。今年3月,傅利叶开源全尺寸人形数据集以及全球首个包含采集算法、训练算法以及数据部署算法的全流程工具链。乐聚机器人开放小人形图纸,本质是复制智能手机的“开发者红利”。达摩院乐云平台通过开源的具身智能“三大件”及相关工具,显著降低了算法与硬件的适配门槛。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魔法原子推出的“千景共创计划”,已吸引汽车、半导体、3C电子等50余家头部企业签约。天创机器人推出的“天选”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已签约超500家机构。
回归第一性原理,不论是处于L1阶段“能动的木偶”还是迈入L3阶段“会思考的劳工”,技术价值必须兑现为经济价值。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推进新临界点,未来,有机械灵巧手拧紧产线上的螺丝,有拟人皮肤给予温暖的拥抱。那么,人类是否准备好付出拥抱的代价?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