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精雕细琢的治理匠心,让很多曾经的生态“伤疤”焕发新生,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栏,我们一起看看宝应湿地的重生,是如何让世代依水而生的百姓端稳“生态饭碗”的。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郭奉铭说:“这里是国家‘山水工程’宝应县省管湖泊兰亭荡、广洋湖退圩还湖项目。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湖荡绿海,七年前还是被鱼塘切割的‘生态伤痕’。这项国家‘山水工程’不仅让湖泊‘呼吸’更顺畅,筑起了生态安全屏障,更让当地居民吃上了生态饭。”

兰亭荡、广洋湖保护面积约58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区湖荡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与过水通道。在附近村民老李记忆里,儿时的兰亭荡湖水清澈。后来,随着围湖养殖的兴起,几乎没有完整连片的水面,水体越来越差,经过这里甚至需要捂着鼻子,鸟儿也是不见踪迹。

扬州市宝应县廖徐村村民李庆海说:“我们这个芦苇荡以前都是鱼塘什么的,不好蓄水。汛期的时候,我们村里水泛滥成灾。水没去处,不好排出来。”
数据显示,过去这片湖泊水质长期徘徊在Ⅳ类到V类,处于中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过度围垦开发也严重削弱了湖泊的调蓄功能。2018年,宝应县创新推出“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方案,一方面,利用项目区构建的人工湿地和宝应“中国荷藕之乡”的品牌、加工等优势,推广种植大紫红莲藕等生态作物,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完善周边设施,依托开阔水面、芦荡等多样景观,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区。通过给村民算清“生态账”和“长远账”,大家的心结逐渐解开,主动让出了鱼塘。

宝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科科长李治说:“目前,人工湿地项目区栽植大紫红莲藕185公顷,每年可产生直接收入近333万元。通过实施破梗连通、农田滨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栽植大紫红莲藕等措施,使人工湿地区域具有农产品生产功能、水资源调蓄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修复过程中,当地还坚持“生态施工”理念,通过开展施工人员野生动物保护教育、避开野生动物活动高峰期作业等举措,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生态的影响。匠心修复让500公顷湿地重焕生机,观测到的鸟类恢复至70多种。像村民老李也成功转型,与同伴合伙当起了生态导游。

外地游客周荣浩说:“这里的景色很美,在这边能看到很多珍稀鸟类,空气也特别清新,感觉整个人过来都放松了。我们刚在那边农家乐还吃了藕圆子、荷叶蒸鸡,特别鲜!我下次还会带朋友一起来!”

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党委副书记包万峰说:“这个项目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生态投入不是负担,而是最普惠的民生,更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会继续擦亮生态底色,深化‘荷’文章,释放绿色发展活力。”
从单一修复到系统治理,江苏以久久为功的决心,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截至目前,江苏“十四五”国家级山水工程6个子项目全部通过验收,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 89 万亩、2021年以来,完成矿山修复面积超15万亩……2024年,江苏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带动社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郭奉铭 章斌炜 郑伟 杨帆
供片台│扬州台 常州台 大丰台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