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15日,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行业赛在常州高新区火热开赛。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赛,汇聚了全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力量。经过前期全省13场地方赛的激烈角逐与层层遴选,90个项目成功突围,带着各自的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与发展愿景,站上了本场竞技舞台。
攻坚核心技术,解锁“卡脖子”困局
现场,天芮科技(南通)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毅进带来的“质子膜电解水制氢”项目荣膺初创企业组第一。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质子膜电解水制氢(PEM)技术由于其高能量效率、长寿命、可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完美结合的秒级响应,理应是绿氢制备的最优解,然而,却仅占目前绿氢制备市场不到10%的份额。主要原因是:第一,现行PEM市场技术由于催化剂技术落后,远没有展现出理论上应有的优势;第二,现行所有PEM设备都使用铱基催化剂而金属铱的极端稀缺造成供应链问题迫使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仍持观望态度;第三,面对阴离子膜电解水(AEM)和高温电解水未来的迭代压力。”康毅进说。

“我公司以催化技术为核心,以氢能应用为导向。其中我们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代表了世界上最高水平之一。”康毅进介绍道,“对应PEM在市场上的尴尬境地,我们天芮科技有三大优势:一是基于自主开发的、性能世界领先的第三代长寿命氧化铱催化剂,提高了制氢设备20%的性能从而具备和传统碱水系统相比有竞争力;二是开发的第四代基于金属钌的质子膜电解水产氢催化剂解决了非铱催化剂的寿命问题及阳极催化剂的‘卡脖子’供应链难题,其物料成本相当于第一代铱催化剂的十分之一;三是也拥有先进的阴离子膜电解水和高温电解水技术,特别是独特的联产生物塑料技术,进一步提高天芮科技在制氢市场的竞争力。”康毅进说。
康毅进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赛,公司能寻找到更多的机会,包括供应商、资本支持等。
引领代际跃迁,驱动产业升级
在成长企业组路演现场,不乏具有代际突破意义的项目,正如苏州尚柔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张璐带来的名为“多场景适配高性能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化”的项目。
“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光伏产业具有代际突破意义的材料,它相比传统光伏产品,有着轻薄柔、弱光可发电、成本低且效率高的独特技术优势,是光伏行业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张璐介绍道。

谈及共享单车,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每辆单车上都装有一块太阳能电池,用于对车辆进行定位和通信。苏州尚柔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承鑫解释道:“目前共享单车企业普遍使用晶硅电池,但这种材料损耗率很高——一旦受到冲击,就极易破碎,且破碎后会有划伤风险。另外,晶硅材料对光线敏感,车辆停放的角度、位置以及天气状况,都会影响发电效果。要是发不了电,车辆就很容易因定位失效而丢失。而柔性钙钛矿电池具有耐弯折特性,经过上万次弯折,效率衰减也极其微小;同时它具备弱光发电能力,在阴雨天、角度不佳、阴影等场景下都能正常工作,使用寿命也完全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除了共享单车领域,柔性钙钛矿电池的下游应用范围还十分广泛,可应用于智能门锁、遥控器、公交站牌、路灯等。即便在室内、阴雨天等弱光环境中,它也能稳定供电,实现“永久续航”。
据了解,该团队是国内最早涉足柔性光伏领域的团队,深耕柔性光伏领域10余年,拥有完善的技术人才储备和雄厚的技术实力。2015年,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批柔性钙钛矿电池,此后持续投入研发。“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而我们公司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计划于今年12月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正式投产。据第三方研究报告显示,今年柔性光伏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约为8亿美元,到2031年将增长至12.46亿美元。其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广阔,涵盖消费电子、户外应急等多个百亿级领域。”张璐说。
对于参加本次大赛的目标,张璐坦言:“一是提升品牌和产品影响力,由于大众对这种材料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希望借助这次机会让更多人认识它;二是吸引战略合作伙伴,柔性钙钛矿材料能提供真正轻质、便携的柔性能源方案,为消费电子、军工军备、户外应急领域赋能,未来(2026—2029年)还将拓展到新能源汽车、公共设施、智慧交通、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期待能与对柔性钙钛矿感兴趣的伙伴共同开发、共创新品。”
开辟新兴赛道,创造增长新极
寻求差异化发展,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路径。南京夸克电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白阳在成长企业组路演现场带来了“高端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我们为非道路车辆、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研发生产动力总成(电机、电控、减速器集成系统),即车辆的核心驱动单元。”南京夸克电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白阳说。

为何选择这一赛道?白阳解释道:“当前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市场由头部企业主导,新进入者面临较高壁垒。我们认为,凭借核心技术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先发优势,能开辟更广阔的增量空间。”
“我们选择‘重投入、全链条深耕’的路径——从电磁设计、材料工艺(如扁线绕组、软磁材料)到智能制造全程闭环,而非仅做研发或代工。同时,通过数字化工厂与模块化设计,实现研发到量产周期缩短至6个月,保障交付效率与品控。”白阳说,“我们覆盖机器人关节模组、低空飞行器电驱系统、非道路车辆重载动力总成等多场景,通过高功率密度电机设计、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跨领域复用,实现协同创新。”
“如今,我们正在进行融资,本轮融资希望引入具备产业协同能力的战略投资者,如机器人关节制造商、低空飞行器整机企业,共同开发场景定制化产品。”白阳说。
据了解,本场行业赛项目中,团队平均年龄39岁,研究生占比80%,共拥有专利506件,体现出技术的深厚底蕴、团队的雄厚实力和创新的驱动力量。
“作为双创大赛,我们更看重项目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同时,项目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较好的产业化前景也非常重要。”评委、毅达资本投资总监蒋志全说,“和往年不同,今年成长企业组的项目覆盖面更广,不再局限于某些扎堆领域,在路演舞台上我们看到了更丰富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的成熟度更高,不少项目已实现产业化,有不错的营收和利润。希望这些优质项目借助大赛平台,获得更多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关注,从而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落地。”
当人才的智慧与项目的潜力碰撞出火花,当产业的升级与生态的守护形成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大赛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未来长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参天大树,让新动能持续涌动,照亮可持续发展的前行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国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