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兰州女孩薇薇的手机屏幕还亮着。“南方生存装备清单”“粤语速成宝典”……一篇篇小红书笔记从她指尖划过——这个即将南下广州读书的女孩,正用网帖武装自己,抵御对陌生城市的惶恐。与此同时,刚入职深圳某软件公司的陶陶正反复观看B站《职场生存法则与社交潜规则揭秘》的视频,把“领导说‘再想想’=立刻改”的职场黑话写进备忘录。
这个夏天,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被无数块相似的屏幕连接,共同卷入一场无声却浩大的“社会化冲刺”——在踏出象牙塔前,通过社交媒体恶补“社会课”。

万事皆可学的“社会生存手册”
“还没进校门,先上了人际关系第一课。”准大一新生、南通姑娘小玲加入新生群的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热情的“校园卡推销”击中软肋。“我不想买,但又怕得罪人。”如果是以前,小玲肯定因为抹不开面子“被迫”提前购买,直到刷到短视频教的“拒绝话术”,她才鼓起勇气说出“谢谢,不需要!”
小玲的这份“勇气”并非个例,它折射出的是当下年轻人面对社会化挑战时,愈发依赖线上“课堂”寻求解决方案的普遍趋势。打开小红书搜索“社会话训练”,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6210万,讨论数超过20万;多个普通人社会化指南账号粉丝过万,相关社会化指南电子资料3个月内销量破千。从“大学宿舍人际关系36忌”到“实习汇报PPT避坑指南”,从“第一次租房必看的10条合同陷阱”到“饭桌上敬酒的那些事”,年轻人把生活拆解成可学习的知识点,试图在踏入真实世界前,先在屏幕上完成“预科”。

在上海某高校读大三的阿哲,电脑里存着几个G的社会化学习资料。相比于观看短视频时的随手点赞收藏,他更喜欢买整理好成套的社会化攻略——这里面不仅按照“人情世故”“自我成长”“职场必备”等进行了分类,还有思维导图源文件,可以自己修改完善,建立自己的社会化体系。

“上次小组讨论前,我特意看了‘突然被点名发言如何救场’的视频,实战中我套用了‘赞同+总结+补充+自谦’的万能公式,后来还被老师夸应变能力好。”阿哲告诉记者,因为性格内向,一直以来他都是班上的“小透明”,别说和同学老师处好关系了,路上遇见熟人他的首选都是装没看见,避免不必要的交流。而主动学习了社会化规则之后,他尝试“跳出”舒适圈,接触不同背景的人,了解不同群体思维方式。很快,他和舍友的关系更融洽了,甚至还被朋友推荐加入了兴趣社团。
算法茧房下的焦虑循环
“在学校里只顾学习,毕业后突然要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新的环境和社交圈时常会让我感到手足无措。这种‘短平快’的社会化学习,特别适合初入职场的小白。”陶陶滑动着满屏的“职场潜台词”视频苦笑道,“可只要搜索过一次,每个平台都开始疯狂推送‘避坑指南’,好像人生处处是雷区。”
这种被算法锁定的窒息感,在“00后”姑娘唐果身上转化为更深的自我怀疑。工作快两年的她,在刷到“高情商话术”视频后才惊觉:“原来我过去的直率无形中得罪了这么多人!”她果断购买了社会化学习攻略,却陷入新困境。“有些回答足够圆滑,但一看就不是我这种小白能说出口的,如果照做,感觉自己像戴了个油嘴滑舌的面具,变得很虚伪。”
这种被算法豢养的焦虑,已逐渐成为代际症候。“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代人的社会化焦虑。”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朱巍巍直指核心,“刷到一个无良房东的视频,算法会持续推送类似的案例,有些涉世不深的学生会误以为全世界都是黑心房东。”据他观察,不少学生在面临社交场景时会陷入心理学上定义的“广泛性焦虑”——对生活中的事件或活动产生过度、持续且难以控制的担忧和紧张感。“比如有时候我给学生打电话,一些人会直接把电话掐掉,然后微信回复我进行文字交流,这其实就是社恐的一种典型表现。而这种社交恐惧也催生了对‘社交速成攻略’的畸形依赖。”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一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挑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主动通过自媒体寻求帮助,尝试提升社交技巧,这无疑是值得鼓励的尝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建立更深层的人际联结,尤其是亲密关系,其根本前提在于‘躬身入局’。”在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任燕看来,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宁愿磕CP也不愿恋爱’现象,可能是对现实亲密关系中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回避。“虽然借助自媒体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效率高,但这种‘拿来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削弱年轻人在现实社交中应对不确定性情境的勇气和能力。”

从“电子老师”走向真实战场
“我们之所以更愿意听博主的而不是听老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里教的很多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但社会化速成的想法虽然很美好,质量实在没保证。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一招鲜’的公式很难直接套用。”江苏某211高校学生小杨表示,尽管学校在大一期间就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里面也涉及人际交往方面内容,但课程的形式和案例都比较老套,让人提不起兴趣。“如果学校能有一门‘接地气’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课程就好了!”
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1389份有效问卷中有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面对年轻人的迫切呼声,高校的探索也悄然开始。去年,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如何使用医保、独居如何自我保护、职场中学会说不……课上的这些实用内容,让不少网友大呼“太需要了”“建议拍成网课”。
然而,对于高校来说,想要普及这样一门课程并非易事。“高校学术体系讲究的是经过验证的、经典的知识传承。但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处理生活难题等这些内容,很多属于‘默会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得靠亲身经历去体会,其本身很难被整理成一套标准教材。”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帆认为,一些人把思考的责任推给短视频,就像依赖导航的人会渐渐失去认路能力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卸载”。“短视频把复杂的社交规则简化为结论直投大脑,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吸收’,可这种便利很可能会‘剥夺’学生在真实碰撞中迭代自我的能力。”
为此,王帆呼吁更彻底的变革,“教育不是禁止用导航,而是教会判断何时该用、何时该自己走。我们把思考‘卸载’出去的同时,也得‘上载’点新能力来平衡,而这最核心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高校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嵌入到每一门课程和体系当中。”
“我们不反对万物皆可学,但学到了什么、能否采用?这需要学生提升自我判断力。现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词叫‘邪修’,这种用离谱但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收获不少年轻人追捧。可如果一味追求‘邪修’,其实很容易走偏。”朱巍巍建议,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线下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聚焦恋爱关系、人际交往等热门话题,借助情景模拟、卡牌等丰富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碰撞中提升沟通技巧。“真正的成长没有捷径可抄,大家不妨在安全的环境里先‘练练手’。”
(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实习生 冉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