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AI作品参与创作大赛,算法能否成为新的“灵感缪斯”?

日前,第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启动。记者注意到,本届大赛中新增了AI科幻创作赛道,鼓励参赛者通过AIGC技术进行科幻文学创作,如利用AI写作助手或语言模型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

据悉,在该赛事中,参赛者要在提交作品时,附所使用的AIGC使用报告,包括使用何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每次的提示词是什么,共提示多少次、人工修改多少次等等。此外,其余科普科幻作品均不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

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的获奖作品《机忆之地》正是这场变革的起点。早在2023年的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上,这部完全由AI生成的小说,从笔名到配图都带着算法的独特烙印,却在五位专业评委中仅一人识破“天机”。大赛组织者了解到沈教授正在尝试用AI创作作品,于是邀请他投稿。最终,该作品在“盲审”中获得二等奖。

这种将AI创作纳入文学创作框架的尝试,标志着主流赛事对技术变革的主动拥抱。正如一位科幻作家所言:“当算法开始撰写未来,人类需要重新定义‘创作’的边界。”同时,评价体系也紧跟步伐。评委从“人类干预深度”“AI辅助价值”“科幻合理性”三维度打分,使用报告需记录提示词迭代次数、人工修改比例等参数,确保创作过程可复现。

在江苏之外,全球范围内的AI创作赛事正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例如,中国光谷人工智能艺术节,打造“世界最长AI艺术馆”;爱奇艺联合豆包推出“5分钟AI电影计划”,参赛者使用指定模型生成剧情短片;全球AI创意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作品《山海经》将饕餮、混沌等上古神兽活灵活现展现,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

面对AI生成内容的井喷,各类赛事正形成差异化的评审体系,核心在于人类与机器在创作中的权重分配。腾讯混元AIGC挑战赛则设置了明确的“AI率红线”。在文章赛道中,要求文字作品 AI生成率不超过30%,强调“所有作品需要有个人见解、思考”,拒绝简单的内容搬运。这种分化反映了行业对AI创作认知的探索阶段。

在这场人机协作的狂欢背后,争议与创新如影随形。浙江一位教授在AI音乐评委实验中发现,算法对节奏的把握已超越人类听觉极限,但在情感表达上仍显机械。这种“技术精准”与“人文温度”的博弈,促使大赛设立“人机协作系数”评分项,例如有科幻大赛规定“人类需主导60%以上的核心创意”。

随着AI创作赛事兴起,一系列深层争议浮出水面。版权归属成为法律灰色地带。广东AIGC视频大赛在征集须知中明确要求:“参与者知悉并认可主办方对作品可自行或授权第三方进行非商业使用”。这一条款引发创作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同时,创作透明性面临挑战。这些争议直指创作本质的核心问题:当AI成为创作伙伴,艺术表达的人类独特性何在?假以时日AI也许能超越人类创作,那就是“奇点”的来临。

当前,AI创作赛事的进化呈现以下趋势:技术民主化,Google Chrome内置AI工具让普通用户也能开发Web应用,类似“全民编程”的浪潮正在创作领域上演;评审也在智能化,“AI辅助评审系统”能自动检测作品中的技术漏洞与情感指数,将人工评审效率提升70%;产业闭环化,已有企业开设“AI编剧工厂”,将大赛获奖剧本自动转化为分镜脚本,实现“创意—制作—发行”的全链条数字化。

不可否认的是,算法开始编织故事、谱写旋律、绘制星空,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临界点——不是与机器竞争,而是学会与机器共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