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丨该从“六月黄”的走红中学什么

“忙归忙,勿忘六月黄。”在很多人心目中,大闸蟹是金秋时节的限定美味,如今,一种名为“六月黄”的小螃蟹,经历江苏养殖户的创新探索,在夏季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食客们竞相追捧的对象。“六月黄”的走红,给当下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带来多重启示。

“六月黄”的走红,踩准了“反季节”的时间节点。但若仅靠“反季节”,“六月黄”或许只能火一时,其能持续圈粉,核心在于找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卖点”。与成蟹比拼“个头”“膏满”不同,“六月黄”剑走偏锋,突出了“嫩”,蟹肉细嫩不柴,适合老人孩童;强调“鲜”,无需复杂烹饪,清蒸后淋上姜醋便鲜味十足;更放大“趣”,剥开蟹壳时溏心蟹黄的流动感,成了短视频里的“流量密码”。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六月黄”避开了与成蟹的直接竞争,反而开辟出“夏日尝鲜”的细分市场。这启发我们,农产品不必追求“全能”,找准自身最独特的品质标签,把“小特色”做深做透,就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六月黄”的走红,与互联网传播的“场景赋能”密不可分。在社交平台上,它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被嵌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美食博主用它做“蟹粉捞面”,金黄的蟹黄拌着面条的画面让人垂涎;家庭主妇分享“清蒸六月黄”的家常做法,配文“给孩子的夏日小惊喜”。这些场景化的内容,让消费者不仅看到“六月黄”的美味,更联想到与家人分享的温馨、夏日餐桌的惬意,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不少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也愿下单,品尝到这份夏日限定美味。这启示我们,传播农产品时不必只讲“产品参数”,多些生活场景的代入,让产品与消费者的日常产生连接,才能让“好东西”真正走进人心。

“六月黄”的走红,是养殖端、加工端、销售端的联动结果。养殖端提前调整蟹苗投放密度,保证“六月黄”的生长空间;加工端推出即食蟹粉、醉蟹等产品,延长保质期;销售端联动电商平台开通“鲜活速递”,从捕捞到发货不超过6小时。这种全链条的协同,既保证了“六月黄”从塘口到餐桌的品质,也让消费者的体验更顺畅。这启发我们,农产品要“走出去”,需打通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的全链条,让每个环节都为“品质”和“体验”服务,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出圈”动能。

(孟亚生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