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太行深处的红色记忆:在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与前方鲁艺,触摸革命先辈的奋斗印记

8月16日,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走进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和下北漳村鲁艺学校旧址,开启一场沉浸式红色学习之旅,回溯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这个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众多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里每一间房屋里的陈设都是那样简单、朴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家峪,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关于“红星杨”的故事。

1940年清明节前后,八路军总部发动万余军民开展植树运动,朱德总司令和总部机关将士一道参加。奇特的是,沿着树枝的横纹轻轻掰开,在树枝的断面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清晰的“五星”图案,端端正正,就像红军的五星帽徽一样,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红星杨”。

在武乡县下北漳村鲁艺学校旧址,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走进鲁艺旧址进行参观。

84年前,正当抗日战场烽火燎原,一大批我党的文艺界精英来到了武乡县下北漳村,他们以纸笔作为武器投入到抗战当中,成立了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区别于延安鲁艺,该校址又称为“前方鲁艺”和“太行鲁艺”。在这里,他们配合作战部队开展文化工作,“鲁艺”凝聚的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前方将士奋勇杀敌。

前方鲁艺与延安鲁艺一样,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集文艺教育、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专门培养文艺人才与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学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现代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旧址讲解员和下北漳村民还共同演绎了原创实景剧《四年》,演员们举手投足间感情充沛,观众沉浸在穿越时空的细节里,热泪噙满眼眶。

《四年》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真实的故事。1940年,担任鲁艺学校美术教员的彦涵和妻子白炎,在上战场前将孩子托付给奶娘高焕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生动再现了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记者 / 耿宇清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