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记者观察|2025暑期档票房破百亿:“无名之辈”何以逆袭?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8月18日14:30,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其中,《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暂列档期票房榜前三名,值得关注的是,这三部影片均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叙事,或回溯历史中的无名英雄,或映射当代职场人的挣扎,或讲述平凡角色的成长。

它们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叙事上的成熟,更折射出观众对“小人物故事”的情感共鸣——在宏大时代背景下,那些不被史书记载却依然闪耀的微光,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爆款属于“无名之辈”

当电影市场还在期待下一个超级英雄时,2025年的暑期档却意外迎来了一场“无名之辈”的集体逆袭。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暗房里的平民史诗”,导演申奥将镜头对准1937年南京城里的邮差、照相馆老板等普通百姓,用他们冒死守护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故事,拼凑出“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生命印记。影片摒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却让观众通过照相馆这个历史褶皱里的微小切口,触摸到了更真实的历史温度。导演申奥认为,这些小人物在危难之际发现“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从“求生”到“觉醒”的内在转变,是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他希望从小人物的视角展现这段鲜为人知的罪证留存故事,让观众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浪浪山小妖怪》堪称一部“以神话为外衣的职场寓言”,导演於水把镜头转向了《西游记》中连名字都不配有的小猪妖、蛤蟆精。这种“另类叙事”打破了传统神话对英雄主义的垄断。导演於水说,“《浪浪山小妖怪》是为普通人写就的故事,这些小妖怪就像当代职场中的我们,虽没有通天本领,却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於水从《西游记》原著中妖怪试图取代师徒四人取经的桥段获得灵感,塑造了一群在神话夹缝里认真生活的“浪浪山妖怪”。他们认清“浪浪山外仍是浪浪山”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前行的姿态,恰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平民故事。

聚焦历史褶皱的《长安的荔枝》,则让唐代上林署的九品小官李善德成为了银幕主角。这个阴差阳错接到“荔枝生死令”的基层官员,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程中,展现了普通人对时代的独特感知。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常被史料里只言片语提及的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细节打动,在他看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对动荡往往有着更清晰的触感,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真正推动历史潮流前进的动力所在。”

盐城作家徐向林将这种现象称为“普通人的胜利”。“英雄不过是在命运十字路口选择正义的普通人。”徐向林说,“当无数平凡者的勇气汇聚,就能迸发出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

观众为何愿意为“普通人”买单?

以《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为代表的平民叙事电影异军突起,取代了传统的超级英雄大片成为票房新宠。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深刻转变。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指出:“平民叙事将传统电影中的背景板人物推向前台,以小人物撬动大历史,这种叙事方式的流行反映了观众对真实性的渴求。”在他看来,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共情机制的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相较于高大上的领袖视角,平民叙事更贴近真实生活。当观众看到银幕上呈现的命运起伏、喜怒哀乐与自己如此相似时,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张永祎进一步分析道,平民叙事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消解距离感”的能力。他以暑期档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为例:“这些影片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个体经验。当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变成照相馆学徒颤抖的手、普通渔民的抉择时,观众就能与过往建立血肉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中的小人物塑造都打破了“完美英雄”的套路,拥抱人性复杂性。张永祎特别赞赏了《南京照相馆》中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主角们初期的行动逻辑完全始于生存需求,他们的自私与怯懦被完整保留。比如苏柳昌抢夺护身符、金承宗苟且偷生的情节,这种真实的人性刻画让角色的觉醒过程更具说服力。”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了这一现象:“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然要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困境和情感需求。”他认为,这些影片的走红正是因为填补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空白:“现在的年轻人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却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这种从‘小太阳’到普通人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在这些讲述普通人的电影中找到了共鸣。”

吴亦明举例说,当《长安的荔枝》主角被调侃为“古代版背锅侠”时,《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在层级制度中被打压,却仍心怀“走出浪浪山”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是当代职场年轻人的影子。这些电影代表他们向社会发出呼声。”吴亦明说。

小人物如何成就大市场?

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现象级表现证明,这种“小叙事”的成功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张永祎指出:“真正的‘大故事’无需依赖史诗场面,而在于揭示个体生命如何与时代共振。”他认为,小人物叙事不是对宏大题材的降维,而是通过“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双重视角进行升维创作。任何优秀的文艺创作都要根植于生活,关注小人物的烟火日常和悲欢离合。在创作伦理上,也要回归人性本真, 放弃奇观渲染与说教姿态,用真实脆弱感取代虚假英雄主义。

徐州电影协会会长宋军对此深表认同:“伟大藏于平凡,历史由无名者书写。观众为之倾心的从来不是‘平凡’本身,而是那些在时代湍流中依然倔强闪烁的人性光辉。”他建议,创作者不再简单复刻经典符号,而是挖掘文本留白处。如《浪浪山小妖怪》对《西游记》配角的创新演绎,让传统IP焕发新生机,关注“历史褶皱”中的普通,比如抗战中的邮差、工匠等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群体,正在成为新的创作富矿。同时,创作者还可以聚焦经典缝隙处的配角,比如,《红楼梦》小厮、《水浒传》市井人物等边缘角色,都为创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清华大学博士孙虹的创作实践为平民叙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她执导的首部竖屏众创电影《烟火人间》,通过独特的“众创”模式,从5万多条普通网友自发拍摄的生活影像中精心遴选素材,编织出一幅真实动人的当代中国民生图景。孙虹认为,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叙事转向——以扎根生活的平民故事取代悬浮的英雄神话。当创作者将镜头对准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微光,便是照亮千万人精神世界的开始。在孙虹看来,在普通人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精神力量,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