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在“三急”时刻,因无法准确判断厕所标识,站在指示牌前左右为难的尴尬场景?近日,某地火车站女厕所就因标识设计问题,让不少男士一时失察“误入歧途”。

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多名男士在紧急情况下跟随轮椅图标走向女厕,直到看见内部情况才尴尬退出。有网友表示,该站女厕所无障碍卫生间的标识外形很容易被错看成男厕标识。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快速移动中会优先捕捉色彩而非细节。在我国现行推荐性标准中,男女符号一般通过粉红色(女性)和蓝色(男性)形成视觉差异。而上述火车站的厕所标识中,无障碍标识采用了蓝色,在高速移动场景下极易触发误读。再加上站内男女厕所未按常理相邻设置,而是分别位于站内两侧,无法通过对比确认性别,进一步放大了孤立标识的误读风险。
公共标识承担着维护公共秩序、传递公共服务信息的重要功能,清晰准确的标识是保障公众安全、提升生活便利的重要基础设施。可如今,公共设计却让部分公共标识走向了反面,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让公众在公共场所频频踩“坑”。
在此之前,已有很多商场厕所标识、景区导览标识等公共设计被网友吐槽。有的是过于艺术抽象,采用简约的几何图形组合、象形文字等非常规形象代替,需要在标识前踌躇思考;有的是存在“物理缺陷”,字体过小、颜色模糊抑或位置隐蔽,距离稍远就无法看清。
人有三急,公厕的标识设计应该是无声而精准地指引,给公众的急事埋 “坑”实属不该。要让公共标识始终不忘“初心”,还需多方协同发力。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公共标识标准体系,尽量与国际标准化体系接轨,强化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标识识别准确率。设计单位要遵循“用户中心”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场景和人群需求,平衡好艺术创作与功能实用的关系,避免过度设计。
公共标识设计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展现了当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当美学性与功能性冲突时,“零思考成本”是不可妥协的底线。通过“以人为本”的公共设计把公共标识打造为承载公共服务的“里子”而非展示漂亮形式的“面子”,我们才能将那些本不该存在的“坑”通通填平,让公众所行皆坦途。(曾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