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乡野文化“摆渡人”丨00后“新农人”袁菲:用代码种田,带2300户农民端稳科技“金饭碗”

夏日骄阳似火,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钟庄街道的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翠绿。江苏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菲正穿梭在田间,专注地打理着处于搁田期的水稻。她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向其他员工细细介绍:“现在是水稻搁田的关键期,得根据土壤质地和稻苗长势灵活调整。这样才能让分蘖更好地扎根,既能高效吸收养分,又能增强环境适应力,最终实现促根壮蘖的效果。而且高温天里,施肥的时机和量得拿捏好,这直接关系到作物能不能正常生长。” 从这位25岁的00后“新农人”的话语里,大家既能感受到她对农业的钻研与热爱,令人动容的更是她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坚定身影。

科技赋能:以创新之力提升农业质效

2021年,大学毕业的袁菲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城市里稳定的工作机会,一边是故乡田野的深情召唤。凭着对“三农”的热爱、对父母的牵挂,以及对乡村振兴的执着向往,她没多犹豫,选择回到家乡,接过父母耕耘多年的事业,成了新时代的“新农人”与“创二代”。

袁菲在驾驶大型联合收割机

面对家中经营着16000亩粮田的农业企业,袁菲没有丝毫退缩与畏惧。她揣着满腔热情,带着一股子求知劲,一头扎进了农业的世界。在她看来,农业不只是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根基,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于是,她一门心思探索科技兴农、共富发展的新路子,立志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闯出新天地。

袁菲(右)在田间操作无人机

4月的麦田里,袁菲操控无人机施肥的身影格外亮眼。无人机“嗡嗡”掠过,细密的尿素就均匀地落在了麦苗叶片上。“人工给一亩地施肥得一个小时,无人机30秒就能搞定。”她笑着解释,“我们提前给无人机编好程序,它就能自动作业。现在我们4个人干的活儿,抵得上过去200人的工作量,效率提太多了。”

这鲜明的对比,正是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在提升农业质效的实践中,袁菲紧紧抓住“良种、良技、良机”相融合的核心。2022年,看到父母年迈且难以操作新式农机,她下定了改变的决心。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引进众多智慧化新设备,打造500亩“无人化农场”。起初,乡亲们起初,乡亲们对这些“不明飞行物” 满是疑虑。还有人念叨着老规矩:“种地就得脚踩泥土、手把锄头,哪能靠个嗡嗡响的东西糊弄?”更有年长的农户心疼成本:“买这机器得花多少钱?咱老辈人弯腰施肥一辈子,不也过来了?”

袁菲没急着辩解,而是拉着反对声最响的几位农户,在自家麦田划出两块试验田。一块用无人机施肥,一块按传统方式人工操作。三天后,她带着大家去田里细看——无人机撒过的麦苗,叶片上的肥料像被筛子滤过似的均匀;人工施肥的地块,角落里还堆着没散开的肥料粒。“等到麦子抽穗,试验田的差距更明显了。”看着乡亲们惊喜的表情,袁菲也绽开了笑容。后来,越来越多人看到科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成,先前质疑的乡亲终于服了气。

袁菲在自家企业打造的“试验田”里,智慧大屏实时显示土壤、水分等数据,小型气象站、灌溉管道、虫情监测器等一应俱全。通过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平台协同作业,核心区实现全路径无人化操作,并辐射管理8925亩农田。这一平台借助多光谱技术生成精准施肥施药处方图,显著减少了农资用量,获批“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

“去年夏天虽高温,但水稻亩产达800多公斤,小麦每亩收获600多公斤,加起来近1.5吨,远超‘吨粮田’目标。”袁菲自豪地说。现在,公司还推出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年服务农田3万亩,助力500余户农民增收。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袁菲的农业梦想照进现实。

创新服务:“线上+线下”解决技术难题

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迭代快得像田里的禾苗拔节,农户们常犯愁:“新机器刚摸熟,又来新方法,这脑子哪跟得上?”袁菲看在眼里,琢磨出一套“线上问、线下教”的双轨服务法,把技术难题逐个拆解。“我们承包的区域里,街道农技人员会面对面、点对点指导。而且在政策支持下,我们建了无人农场,获评了省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更方便了。”

无人农场的智慧大屏成了“田间课堂”,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里,老专家的工具箱中总装着最新农技手册。她特意请来建湖县农业农村局的“土专家”张玉明、游树立带队,联合近湖街道的农技骨干常年驻点。专家们常钻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新式农机、做科学田间管理、防病虫害,参加过培训的农户们都信心满满:“学了这些技术,今年收入肯定能涨!”

光有线下还不够,袁菲建了个“田间智囊”微信群,18个种粮大户、82 个农户全在里头。谁家稻田起了虫,拍张照片传群里,县农技中心的技术员半小时就发来防治方案;有人对智能播种机犯怵,群里发段操作视频,第二天就有农技员上门手把手教。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模式,把农业企业和农户紧紧连在一起,为村里的农业生产稳稳托了底。

勇担责任:多举措带动农民增收

“三夏”大忙时,袁菲刚驾驶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完一片麦田,兴奋地介绍:“我们公司的科乐收联合收割机特别给力,配备了尖端智能控制系统,喂入量大,一台的作业能力能顶五台小型收割机。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农民每亩多收点粮食,实实在在增产增收。”

带动乡亲们把日子过红火,是袁菲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刻在心里的事。公司创建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就像个“农业管家”,给周边68户农户量身定制了“四统一”服务:统一供的种子发芽率高,统一配的肥料省钱增效,统一教的技术让亩产涨了一成,统一打造的“建湖好粮”品牌,把小农户纳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的红利。

不光如此,袁菲还想着让更多人共享红利。流转土地涉及的6个村、2300户农民,每年都能参加技术培训会:春天学育秧,夏天学防虫,秋天学储粮,连智能手机查天气、记农事都有人教。500多位村民成了公司的“田间工人”,农忙时割麦插秧,农闲时检修农机,户均年增收2300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们常说:“小菲不仅带我们用新技术种好地,还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钱包鼓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田埂上的脚印、谷仓里的新粮、农户脸上的笑容,都是袁菲交出的答卷。她返乡创业,把科技注入农业,用创新服务农民,凭责任带动增收,让每一寸土地都产金生银,让每一位乡亲都能分享发展的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韩金芳

江苏省建湖县委宣传部 陈远跃 汤喜娟

责编:韩金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