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苏州市盛泽镇坝里村照家湾巷,一处道路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此前,道路两边企业多,大货车进出压坏路面,村民经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修路,谁出钱?企业和村民僵持不下。转机,源于苏州市今年推出的“换位跑一次”活动。调研组来到村里,一下就找到了矛盾所在。他们没有停留在“问诊”层面,而是反复下村,沟通协商,硬是把修路“众筹款”谈了下来,把矛盾化解开,把路修成了。
调查研究,贵在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之江新语》对调研工作总结出“深、实、细、准、效”的标准。“效”,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出实招,见实效。盛泽镇干部的行动,正是对这“效”字的有力践行。调研的“后半篇文章”,在这里写下了扎实的一笔。
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调研都能如此圆满收尾。有些调研轰轰烈烈开场,却潦潦草草收场。问题带回去了,报告写出来了,然后呢?没了下文。或是束之高阁,或是议而不决,或是推诿塞责。调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有时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究其根源,无非两种心态作祟。其一,畏难导致信心不足。面对基层盘根错节的矛盾问题,一些干部“未战先怯”。他们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缺乏“动真碰硬”的决心去寻求实质性改变。其二,不愿下功夫解决。这背后是怕麻烦、怕担责、怕啃硬骨头的思想在作怪。调研报告写完,任务似乎完成,至于解决问题,耗时费力,牵涉多方,不如敷衍了事。这两种心态交织,导致一些调研沦为“半截子工程”,劳而无功,甚至透支群众信任。
调研,该有怎样的心态?最近,笔者重温了中国新闻奖名篇《不信春风唤不回》,颇有启发。报道记录了本世纪初陕西省白水县器休村的故事。彼时,干群冲突激烈、矛盾尖锐,“存款千万”与“贷款千万”并存,群众怨声载道。几拨工作组去了,都铩羽而归。面对冰冻三尺的局面,新工作组怀着“不信春风唤不回”的信念进驻。他们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倾听、走访、沟通、感化,最终理顺矛盾,解决问题。当工作组离开时,村民夹道相送的感人场景,正是“春风”终至、“坚冰”融化的生动写照。
不论是调研组还是工作组,都是带着目标来,奔着问题去的。这些在基层难以自行化解的问题,解决起来必然要下苦功夫,要靠干部以“不信春风唤不回”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有了这份信念,干部面对质疑能保持定力,面对困难能迎难而上,面对挫折能坚韧不拔;有了这份信念,干部就会相信,只要方向对、方法实、功夫深,再复杂的症结也能找到破解之方,再深的隔阂也能架起沟通之桥。如此,调研才能真正沉下去、深下去。
调研的“行”,始于双脚沾泥的“前半程”,更在于问题解决的“后半程”。只有“后半程”扎实落地,“前半程”的努力才有意义。期待一批又一批干部怀揣“不信春风唤不回”的信念,躬身入局,一抓到底,用“深、实、细、准、效”的调研,为民生和发展送去融融暖意。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