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丨“量身高”还是“看年龄”,儿童票标准不该是选择题

儿童票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又引发热议。

8月19日,“孩子脱鞋138cm补票后家长投诉退票”的消息冲上热搜第一。据媒体报道,有家长带孩子游主题乐园时,孩子因超过1.4米(脱鞋未到)无法享受儿童票,甚至出现“大学生姐姐凭学生证可买优惠票,上小学的妹妹因身高超标只能买全票”的荒诞一幕。这也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儿童票依据的争议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儿童票优惠以身高为基准,1.2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下半价,对应6岁以下及7至14岁儿童群体,体现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怀。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儿童平均身高显著增长,当前12岁群体平均高度已接近1.5米,许多孩子在小学阶段便超越1.4米的优惠线,传统标准面临现实挑战。

为适应这一变化,高铁、飞机等大众交通工具率先调整规则,实行按年龄购票:六岁以下免票,6至14岁半价,并采取“年龄+身高”的查验机制,既简便又兼顾公平。然而,一些景区、游乐园等场所仍抱守着“唯身高”的陈旧标准。这背后既有管理上的惯性依赖,也有利益的算计考量,却损害了儿童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儿童票的制度初衷。儿童票的判定标准不一,也令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

从法律层面看,2020年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应享受的优惠,但未对儿童票的具体收费标准和判定方式作出硬性统一规定,这导致相关场所在执行中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票认定标准混乱的局面。

从现实情况看,以“年龄标准”取代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身高标准”,是大势所趋。儿童优惠票,广泛存在于交通、旅游等行业。自2023年起,铁路部门打破以往“以身高论票价”的规定,不仅是因为中国孩子越长越高,也是为了体现公共服务“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即便是市场化运营场所,也应看到时代发展趋势,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经济效益。

此番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公共制度和规则的演进与适配,也会有一定迟滞性。为保障儿童福利的公平,需要有更智慧的解决方案。比如,是否可以具体规定哪些消费领域的儿童服务,除年龄外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以保证消费权益公平。又或者,在公共服务中,将“看年龄”作为优惠的唯一标准,提高核验效率。总之,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通行准则的构建,应尽快提上日程。

“儿童友好”不光是一个理念,而是要落地为一个个可见可感、可可享的生活场景。用公平、统一、透明的定价标准,让“儿童优先”真正落地,这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孔婧)

责编:范杰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