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票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又引发热议。
8月19日,“孩子脱鞋138cm补票后家长投诉退票”的消息冲上热搜第一。据媒体报道,有家长带孩子游主题乐园时,孩子因超过1.4米(脱鞋未到)无法享受儿童票,甚至出现“大学生姐姐凭学生证可买优惠票,上小学的妹妹因身高超标只能买全票”的荒诞一幕。这也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儿童票依据的争议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儿童票优惠以身高为基准,1.2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下半价,对应6岁以下及7至14岁儿童群体,体现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怀。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儿童平均身高显著增长,当前12岁群体平均高度已接近1.5米,许多孩子在小学阶段便超越1.4米的优惠线,传统标准面临现实挑战。
为适应这一变化,高铁、飞机等大众交通工具率先调整规则,实行按年龄购票:六岁以下免票,6至14岁半价,并采取“年龄+身高”的查验机制,既简便又兼顾公平。然而,一些景区、游乐园等场所仍抱守着“唯身高”的陈旧标准。这背后既有管理上的惯性依赖,也有利益的算计考量,却损害了儿童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儿童票的制度初衷。儿童票的判定标准不一,也令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

从法律层面看,2020年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应享受的优惠,但未对儿童票的具体收费标准和判定方式作出硬性统一规定,这导致相关场所在执行中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票认定标准混乱的局面。
从现实情况看,以“年龄标准”取代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身高标准”,是大势所趋。儿童优惠票,广泛存在于交通、旅游等行业。自2023年起,铁路部门打破以往“以身高论票价”的规定,不仅是因为中国孩子越长越高,也是为了体现公共服务“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即便是市场化运营场所,也应看到时代发展趋势,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经济效益。
此番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公共制度和规则的演进与适配,也会有一定迟滞性。为保障儿童福利的公平,需要有更智慧的解决方案。比如,是否可以具体规定哪些消费领域的儿童服务,除年龄外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以保证消费权益公平。又或者,在公共服务中,将“看年龄”作为优惠的唯一标准,提高核验效率。总之,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通行准则的构建,应尽快提上日程。
“儿童友好”不光是一个理念,而是要落地为一个个可见可感、可盼可享的生活场景。用公平、统一、透明的定价标准,让“儿童优先”真正落地,这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