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华中抗战主战场的光辉典范

江苏:华中抗战主战场的光辉典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江苏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册中,江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斗争环境和巨大的牺牲奉献,谱写了华中敌后抗战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战场与战略要地。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既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连接华北、华中、华东的战略枢纽。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江苏遂成为日寇侵华的战略重心与物资补给基地,其得失直接牵动华中乃至全国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江南、八路军挥师南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江苏盐城成立,紧紧依靠江苏老区人民,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无险山峻岭可凭、少雄关险隘可据的平原水网地带,建立起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犹如插入日寇战略腹心的利刃,在“敌(日军)、伪(汉奸政权)、顽(国民党顽固派)”三方势力犬牙交错中,构筑起坚韧的抗战堡垒,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

一、江苏是“平原水网地区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成功探索地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阐述了在平原水网地带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依据河湖港汊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客观上说来是较之平原地带为大,仅次于山岳地带一等。”他特别强调:“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他要求新四军抓住有利时机,主动积极地深入敌后,在江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

1938年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东进北上,在地跨五省的广大华中敌后地区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江苏老区成为华中地区的抗日主战场之一。1940年,八路军从华北南下,与新四军会师于盐城白驹镇狮子口,从此沟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新四军、八路军南北对进,华中八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开辟,其中,江苏境内有苏中、苏北、淮北、淮南和苏南五大抗日根据地。烽火连天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有7块深烙江苏印记。

苏南抗日根据地(1938.1—1945.10):江南锁钥,烽火京沪。苏南抗日根据地雄踞江南,虎视京沪,屏障江淮,拱卫浙皖,是华中开辟最早、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要地。西控宁芜、东临淞沪、北枕长江、南抱太湖,包括现今江苏南部和上海郊县以及安徽、浙江各一部分地区,以2.5万平方公里、600万人口织就抗战的天罗地网。1938年6月,韦岗战斗首捷如惊雷破空——粉碎“日军不败”神话,揭穿新四军“游而不击”污蔑。茅山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沙家浜“芦荡火种”谱写平原水网游击战的传奇诗篇。1940年新四军铁流北渡开进苏北,1944年旌旗南指直取浙西,苏南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利刃刺进日伪的心脏地区。

苏中抗日根据地(1938.8—1945.12):江河为阵,北进跳板。苏中是平原水网地区,西隔京杭大运河与淮南抗日根据地毗邻,南与苏南抗日根据地隔江相望,北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接壤。包括京杭大运河以东的江都、高邮、宝应部分和兴化、东台、泰东(今海安)、泰县、泰兴、靖江、如西(今如皋)、如皋(今如东)、南通、海门、启东14县及后来划归上海的崇明县和一度代管的苏南京沪铁路以东地区等。纵横交错的河汊间,2.3万平方公里、800余万人口的水乡化作游击战场。1939年3月,陈毅派管文蔚率部渡江夺扬中,使扬中成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跳板。

苏北抗日根据地(1940.6—1945.11):华中砥柱,红旗如海。根据地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4省之间,是向任何一方都可进攻的战略要地。东濒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南至斗龙港、大纵湖,北抵陇海铁路,包括今盐城郊区、阜宁、射阳、建湖、滨海、响水、淮阴、涟水、灌南、灌云、沭阳等县的全部及淮安、泗阳、宿迁、新沂、东海等市县的大部,全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20万。盐阜水网连天,淮海平野千里。1940年秋,黄桥决战石破天惊:陈毅、粟裕以七千精锐诱敌深入,在运动中痛歼韩德勤部万余人。南下八路军与北上新四军在盐城狮子口胜利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苏北敌后战场成功开辟,华中大地终迎“红旗十月满天飞”的壮阔篇章。1941年,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扎根盐阜,运筹帷幄间指挥千军万马。

作为华中敌后抗日主战场,江苏不仅在军事上取得反“扫荡”、反“清乡”胜利,经济战线同样重创日伪。日伪推行“贸易统制政策”,意图“以战养战”并扼杀根据地。江苏军民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开展自产代用运动,并实行“对外统制、对内自由”贸易政策。政府通过“以货易货”、免税、贷款、武装掩护等措施团结商人,突破封锁换回紧缺物资。针对日伪强制推行“中储券”及用法币套购物资的金融掠夺,江苏各根据地相继成立江淮银行、淮南银行、盐阜银行、淮北地方银号、淮海地方银行、惠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主辅币齐全的120多种抗币,建立了独立的金融体系。从1941年至1945年,盐阜盐区征收盐税3750万元(抗币),70%用于军费开支,为敌后抗战起到了关键支撑;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不仅保证了本地区的军需民食和党政经费,而且还从经济上支援了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

1944年春,车桥战役的胜利,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江苏绝大部分地区都成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2000万,使日军“后方”沦为前线,实现了毛泽东“河湖港汊中建持久根据地”的战略构想。这片水网交织的土地,终成华中抗战的钢铁堡垒与战略支点——它用芦苇荡里的智慧、运河畔的坚韧、黄海边的血性,为中华民族解放史诗镌刻下不可磨灭的“江苏篇章”。

二、江苏是新四军军部重建及新四军、八路军共御外侮的浴血奋战地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四军纪念馆。交汇点新闻资料图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传唱江苏乡野的民谣,道出了铁军重生的密码。

新四军军部在江苏完成了重建。黄桥决战后,刘少奇率华中局机关进驻盐城。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重创。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绞杀,中共中央以苏北抗日根据地为依托,果断实施重建。新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建,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江苏自此成为指挥华中抗战的新心脏。刘少奇指出,“皖变后新四军已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最荣誉之军队,这是我们一笔可贵的政治资本”。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被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江苏境内有一师、三师、六师和独立旅,占兵力70%以上。

江苏为新四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黄桥战役后,新四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主导力量。陈毅说:“我三九年曾预言过:当时的苏北‘三角斗争’尖锐复杂,四种力量,日寇是老大,韩顽第二,两李第三,我新四军名副其实是老四。后来经郭村一战,二李溃,我跃居第三。如今黄桥又一战,韩颜龟缩兴化,我升居第二位,初步在军事上扫除了苏北坚持抗战的障碍,倘若政治上再打胜仗,领导千百万苏北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任,就非我莫属了。”1941年至1945年间,1.6万江苏子弟加入新四军,占全军新兵的53%,如皋“红十四军老区”、盐阜“抗日联庄会”等成为重要兵源基地。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21.5万人,其中江苏部队达15万人。

江苏见证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光辉历程。从1940年春到同年10月,一场新四军、八路军相互配合,开创华中抗战新局面的斗争在中原局领导下展开。新四军旌旗北指:陈毅、粟裕率新四军直插黄桥,以“击敌、联李、孤韩”破局;八路军铁流南下: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强渡盐河,撕开韩德勤防线直扑苏北腹地;同年10月10日,两军前锋在大丰狮子口紧紧相握,毛泽东“华中为我生命线”的战略预见化作钢铁现实。八路军在盐阜平原筑起防线,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撑开屏障;新四军以苏中水网为锁,扼守长江通道保障八路军侧翼安全。双剑合璧下,苏北根据地迅速扩张,日伪惊呼:“江淮平原已尽赤化!”江苏见证的不仅是军事协同,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指挥下的人民战争威力。至1945年,两军共同托起的华中战场已成日寇坟场:车桥战役生俘日军创纪录,高杨战役碾碎“清乡”迷梦……新四军、八路军在江苏及邻近省区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抗击日伪军23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不可战胜”的太阳旗坠入江淮波涛。

江苏在抗日战争华中战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它是新四军在重大挫折后重建军部、重整旗鼓的“再生之地”,是为新四军提供巨大兵源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壮大沃土”,是见证新四军与八路军精诚合作、共同谱写人民战争凯歌的“协同典范”,是支撑新四军实现从游击战向正规战战略转型的“关键舞台”。这段辉煌历史的核心密码是“民心”。江苏以河湖为战壕、民意为后盾,见证了一支军队的涅槃重生:当铁军精神与人民伟力交融,便是任何强敌都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

三、江苏是军民相依、爱国奋进的精神传承地

2021年5月30日,淮安市淮安区新安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当年,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这封回信,穿越时空,叩击心扉,映照出江苏大地在烽火岁月中熔铸的不朽精神丰碑。

血染的忠诚:新四军、八路军,洒尽血水、流尽汗水、熬尽泪水。在苏南溧阳塘马血战中,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并肩浴血,壮烈殉国。在苏北连云港小沙东海疆,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血染碧波。在淮阴刘老庄、淮安大胡庄,新四军三师的勇士们以血肉之躯践行“人在阵地在”的钢铁誓言,用生命浇灌信仰之花。抗日战争中,江苏军民伤亡及遇难者达387万余人。这累累忠骨,筑起了华中抗战不屈的脊梁。

少年的远征:1935年10月10日,在上海左翼教师联合会中共秘密党支部的全力支持下,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顾问汪达之先生的带领下,组成“新安旅行团”,从苏北家乡出发,走上抗日救亡、民族图存的革命道路。到1952年使命完成,历经17年,走遍全国22个省市,行程5万余里。据不完全统计,在国统区,放映国难电影、举行座谈会、演讲会达400余场次;组织青少年抗日救亡团体45个,推动5.5万青少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编辑出版了21本抗战丛书、35期儿童报刊。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组织18万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少先队;创办各种儿童报刊近百期,绘制发行各种宣传画片数十万份,并创作了大量歌曲和剧本,为抗日军民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平均年龄仅12岁的少年,以稚嫩身躯,将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燃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谱写了爱国奋进的史诗。

生命的绝唱:1942年10月,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在新四军驻沪办事处人员的掩护下,来到苏中、苏北根据地。他通过实地考察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他还亲自参加了盐阜区的反“扫荡”斗争,与抗日军民结下了深厚情谊。1943年3月,邹韬奋因患脑癌返回上海。病危之际,他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表示“要死在苏北,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将最后的忠诚献给民族解放事业。

江苏老区人民,正是以这样感天动地的牺牲与气壮山河的奋斗,向历史宣告:全民的觉醒与奋起,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走向复兴最深沉、最磅礴的力量!他们舍家纾难的壮举、爱国奋进的热忱,早已融入血脉,化作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

八十年岁月如梭,江苏抗战的壮烈史诗仍如惊雷贯耳:这里的长江记得——新四军东进的孤帆曾刺破沉沉暗夜,八路军南下的铁流在狮子口激荡出山河重光的曙光;这里的运河记得——黄桥烧饼的温度暖过七千将士的胸膛,宋公堤下的血土埋着“宁筑堤死,不跪溺亡”的铮铮誓言;这里的芦苇荡记得——沙家浜的渔火照亮过抗战的迷津,盐城参议会的油灯下,长衫与短褂共绘民主蓝图;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得——387万伤亡军民以生命熔铸的华中脊梁。

今日回望,江苏抗战的遗产早已超越时空——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四军纪念馆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的鲜活注脚,是淮安新安小学孩子们手中那封回信里“爱国奋进”的精神基因,更是中华民族面对任何风浪时永不褪色的信念。江苏抗战的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它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不会因风雨弯折,当“一心向党、矢志革命、顽强奋斗、勇于奉献、患难与共”的老区精神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当亿万民心在历史回响中凝聚成钢,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砾石。让我们以历史为炬,照亮前路;以先烈为镜,砥砺初心,让抗战精神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出璀璨锋芒,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永不冷却的精神力量!

(注: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从1938年4月开始,新四军挺进华中地区开展游击战时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分布区域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45年9月抗战胜利时已形成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鄂豫皖8个根据地)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