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填补乡村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缺口,深化普通话推广成效,8月11日至13日,江苏工院“育梦童行”实践团发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势,深入侗寨开展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专业指导解育儿之惑,通用语言架心灵之桥”核心思路,将科学育儿理念与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合,既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家庭可直接应用的照护方案,又让通用语言成为传递科学理念的重要纽带,为侗乡婴幼儿成长注入专业且温暖的双重动能。

入户指导:专业服务进家庭,普语沟通播科学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李慧娴、马玲玲带领下,走进侗族家庭,将科学育儿知识融入家常交流,让普通话成为传递专业的“润滑剂”。踏入黄岗村吴大姐家,成员们发现沙发旁散落的小颗粒玩具与爬行的九个月宝宝这一高风险场景,当即结合0-1岁宝宝特点,指导吴大姐如何通过收纳危险物品、设置安全爬行区等方式打造分龄安全环境。针对这一常见隐患,团队成员胡译文借助婴儿模型开展专项教学:“婴儿气道梗阻时,急救必须精准到位。”她边用标准普通话讲解,边示范专业动作,“手掌要放在宝宝后背肩胛骨之间的位置,像这样快速叩击五次,帮助排出异物。”每个动作都配合清晰的普通话指令重复演示,确保家长既能看清操作细节,又能听懂关键步骤。面对喂养与睡眠问题,成员们用通俗普通话讲解添加辅食的时机:“宝宝盯着吃饭,咂巴小嘴且挺舌反射消失时,就可以尝试了”;针对“夜间哭闹是否缺钙”的疑问,结合侗族饮食特点,从维生素D补充、睡眠环境调节等给出个性化方案。黄岗村幼儿园园长吴显良感慨:“大学生带来的科学育儿方法,不光帮我们解决了难题,还让大家在学技巧时自然用上了普通话,真是一举两得!”


趣味互动:按龄启智助成长,普语互动润童心
依托专业课程中“婴幼儿发展里程碑”理论,实践团设计的分龄互动活动,让启智教育与普通话推广更具科学性。针对0-2岁宝宝,活动则侧重感官探索。志愿者们引导家长握着宝宝小手触摸的同时并描述:“这是尖尖的,硬硬的;那是圆圆的,软软的。”这种“感官刺激+语言标签”的模式,让宝宝在抓握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也让家长掌握“同步描述”的语言启蒙技巧。对2-3岁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团队则运用“配对-指认-命名”的专业认知梯度教学法。成员们拿出色彩鲜明的几何板块,指导家长先让孩子将相同颜色积木归类,再指着红色积木说 “这是红色”,最后鼓励孩子说出颜色名称。“老师,我的小花是红色的!”“我的卡车有黄色轮子!”孩子们举着用三角形、长方形拼出的创意作品,用普通话兴奋分享的样子,正是专业方法激发表达欲的生动体现。家长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原来教孩子认颜色、说普通话有这么多门道,按步骤来孩子学得特别快。”


此次实践中,“育梦童行” 团队以专业知识为经、普通话推广为纬,精准对接侗乡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成功打通科学育儿“最后一公里”。这种“专业赋能+推普助力”的双驱模式,不仅为当地家庭送去急需的照护知识与技能,更培育了用普通话交流育儿经验的新风尚。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以专业托育的温暖力量与通用语言的沟通力量相辅相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教育力量。(马玲玲 李慧娴 温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