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4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在中山大学圆满举行。

星海音乐学院项目《重“塑”前程--AIGC赋能激活大吴泥塑再造的革命者》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金奖(广东省唯一新文科金奖项目),该项目由星海音乐学院学生黄俊凯担任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有王婷(暨南大学)、陈思源(华南农业大学)、李雅淇(中央财经大学)、史鹏玉(暨南大学)、江邻梓(星海音乐学院)、张妙妍(星海音乐学院)、张家怡(华南理工大学)、崔健楠(天津科技大学)、冯少彤(暨南大学)、黄钿媛(五邑大学)、冯诗烨(华南师范大学)、陈嘉琦(广州美术学院)、王芷乔(广州美术学院)、文馨亿(四川吉利学院)。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塑梦非遗‘泥’我同行”--大吴泥塑创新传承实践队的背后,探寻他们从初步构想到最终获奖的全过程,感受他们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坚持与挑战,致力于让大吴泥塑飞入寻常百姓家,立志于成为中国泥塑定制界DEEPSEEK!

一切的开始,源于黄俊凯对大吴泥塑的深厚情感与传承使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的新生代传承人,在进入大学后,他将艺术学与非遗相结合,致力推动优质非遗数字化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黄俊凯意识到,在快节奏生活中,传统大吴泥塑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于是,在2024年7月,一个想法萌生:将大吴泥塑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有了初步想法后,黄俊凯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各种途径,遇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但同样热爱非遗的同学们。他们共同讨论项目可行性,分享彼此的想法与见解。最终,组建了一支由视觉设计、市场营销、软件工程、材料科学等多领域人才组成的团队,取名“智泥元生”。大家各展所长,共同为项目而努力。

在熟悉比赛规则后,“智泥元生”团队便开始着手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进行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团队走访潮汕地区6区2县184村,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不同群体进行访谈,发放2w+问卷,发现了年轻人对传统非遗的兴趣正在逐渐增强,但同时希望这些文化能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明确了目标受众与市场需求,接着,黄俊凯带领团队着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开发,核心技术均获得相关知识产权。为了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策略。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以方便消费者购买团队产品。在线下,积极与中小学、社区场所合作,举办大吴泥塑巡回展等活动,让更多人能亲身体验泥塑制作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此外,团队还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大赛,通过比赛平台,展示项目成果,与优秀创业者交流学习。

“智泥元生”团队在追求卓越道路上,历经18轮深入的探讨,每次讨论平均耗时3小时,共提出了30余个创新点。从最初67页计划书到最终478页,从最初简陋的校赛PPT到修改了近百次的省决赛PPT。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步步将重“塑”前程从0到1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与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最终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金奖。

截至目前,团队参与了5项行标和2项团标制定,授权或在审国家发明专利等23项、版权软著等38项,涵盖大吴泥塑从创意设计到市场销售全产业链多领域,项目的创新技术获中国工程院高文院士等顶尖专家的高度评价。团队累计帮扶180+村落和2000+村民,产业模式惠及21县176村,与40余家科研院校和20余家高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带动参与户户均年增收3.7万元,并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各类活动超600场次,努力在潮汕大地写下“智泥元生”团队的青春篇章。
团队成员陈思源回忆:在我记忆中,我们走的每一步都铭刻着挑战与坚持。项目伊始,我们面临着外界的质疑,但我们一直坚信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为达完美每个成员承担着超出常规的工作量,日夜兼程,只为在截止日期前交付成果。压力之下我们有过争执,有过疲惫,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深夜的灯火,见证我们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最终当项目成功展示在大家面前,那些质疑声渐渐沉寂。我们用成果证明了自己,那份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的。重“塑”前程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团队心血的结晶,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一份承诺。

“一路走来,黄树杰、孙熙然、刘显威老师的陪伴及指导是我们最坚定的力量!”黄俊凯说。在这一年的备赛过程中,几位指导老师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最专业、最精准的指导。无论是研发注意事项、计划书及PPT的展示方式,还是路演答辩的语气等,指导老师们总是细致入微,与学生一同敲定细节,力求完美。老师们关爱学生、认真负责,给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求真务实的种子。
如今回首,那些艰难的日子已成为团队最宝贵的记忆。奖项背后是学生团队的迎难而上,是指导老师的拨云揭雾,是学校的关怀备至,是一群人的铿锵赞歌。在这场梦想与激情的碰撞中,“智泥元生”团队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书写了星海青年无悔的青春篇章!

当激光束在数字泥胚上镌刻出新的年轮,当神经网络在传统釉色中解码出时代光谱,他们正在书写传承的第三种可能--用青年创新者的代码重编文化基因,用硬核科技的温度重塑匠人精神,用智能制造的精度再定义文化传承。这不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文明的接力--找到让传统大吴泥塑永续传承的密钥!
以打造泥塑规模化生产新格局为使命,助力泥塑智造技术革新,致力于成为中国泥塑定制界DEEPSEEK,“智泥元生”团队一直在行动!

供稿:星海音乐学院黄俊凯、暨南大学王婷、华南农业大学陈思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