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多支实践团跨越江浙两地,以科技赋能与人文情怀,在青砖黛瓦间书写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修复“观察”:见证传统工艺与科技的碰撞
杭州京杭大运河畔的荣华茶园古戏台,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绿光与老木匠手中的传统“墩接”工具交相辉映。“匠心筑记·智创未来”团队跟随队长彭鹭桢赴杭州荣华茶园古戏台修缮现场,见证传统与科技的双向奔赴:老匠人运用“墩接”技艺修复糟朽檐柱,工程人员则用碳纤维布加固承重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高效还原戏台形制,BIM技术模拟结构受力,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与结构位移。
“修复的核心是价值评估。”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文化遗产所负责人丁幽咪的分享让同学们深受启发:从“修旧如旧”的原则坚守,到AI检测机器人执行毫米级精度扫描,古建保护正从“被动抢救”迈向“主动监护”。

科技“赋能”:在废墟之上重铸古建的“微缩史诗”
烈日初夏,南京孙家祠堂废墟上,无人机的视线划过残存的石雕与梁架,勾勒出孙家祠堂昔日的轮廓。“守承古韵,塑骨筑魂”实践团成员俯身记录每一处榫卯的磨损痕迹,将散落的记忆拼凑完整。
当3D建模软件里逐渐浮现出飞檐斗拱的立体影像时,历史的断层被悄然弥合。“数字化不是终点”,23城乡规划的席梣堯同学轻抚打印出的微缩模型说道,“我们想出一份力,为后人留存一把打开传统建筑密码的钥匙。”

古村“解码”:从测绘数据到烟火记忆
今年7月,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西北角,一群年轻人背着测绘仪、相机,携带着大量问卷,一头扎进了杨柳村的青石板巷里。他们不是游客,而是一群带着特殊使命的“乡村翻译官”——来自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古建新生·文旅兴村”和“杨柳匠艺·振兴赋能”社会实践团队的十八名学生,以“解密杨柳,实践赋能”为主题,用创新视角解读这座有着446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翼圣堂斑驳的屋檐时,测绘小组的成员们已经架好了全站仪。“这处‘暗八仙’纹样虽然有些风化,但能看出当年工匠的刀工非常细腻。”来自23城乡规划的司奇同学,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建筑剖面图,旁边还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在同学们的画笔下,杨柳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变得生动形象。22建筑学的崔子萱同学亲手制作了“双子非遗精灵”的IP形象,穿着梅花纹打鼓服的姐姐“娃谷谷”和系着围裙头戴湖熟板鸭发箍的妹妹“板丫丫”。“这对姐妹花的灵感来源于成都娃娃鼓和湖熟板鸭的制作两个非遗,同时,我把杨柳村古建筑的窗棂纹样也藏在了她们的服饰里。”在IP形象诞生之后,同学们也开始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衍生产品。
“每块砖石都藏着国学智慧。”在与杨柳村的国学老师刘老师、老村民朱师傅的深谈中,同学们触摸到古村落的“烟火气”:从节日民俗到邻里故事,从建筑布局的哲学思想到装饰纹样的审美趣味。团队将这些口述史与测绘数据共同编织成古村的“数字档案”。

未来“合伙人”:探索文化资源转化新路径
实践中,团队与南京市英荟社会服务中心携手,围绕“古建保护+乡村旅游”模式展开研讨,白板上“古建保护+乡村旅游”的思维导图正不断生长——从“非遗精灵”文创IP开发,到“古建研学护照”设计,再到“数字档案+VR导览”系统搭建,青年学子与社会机构的“未来合伙人”计划,正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苏醒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在合作的志愿服务中,古建模型DIY亲子活动中,孩子们搭建的微缩拱桥与古桥倒影在水面重叠。“真正坚固的桥梁,永远架在代代人的心间。”南京市英荟社会服务中心刘诗阳说。

从无人机建模、IP文创设计到古建修缮、公众体验,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诠释:古建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当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交织,当专业坚守与公众参与共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青年路径——青砖黛瓦遇见年轻的心跳,凝固的历史正焕发蓬勃生机。(通讯员:鲁瑶 彭鹭桢 崔子萱 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