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是“医生”也是“科普人”!他让短视频成为250万家长的“第二诊室”

“您是不是觉得热射病离儿童很远?”在近期一期短视频中,叶盛医生微笑着指出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得热射病,他细心指出在哪种环境下孩子容易得热射病,热射病前期有哪些症状,如何快速降温,如何预防热射病等。他讲得认真,语速平稳,力求让每位父母都能听懂。

叶盛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是知名三甲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综合ICU主任,儿科全科各常见疾病和急危重疾病的循证诊治是他日常的主要工作。一天里,他会在“医生”与“科普人”这两个身份之间切换。

他的一天从早上7点45分换上白大褂开始,工作时间以分钟计算。花十分钟时间在电脑上浏览完重点患者资料后,八点准时进行晨间交班,交接班之后,每天都有10分钟的晨间快速教学,更新全体医生护士的知识储备。这已经是科室的惯例。

查房前,他会带领科室同事围坐在办公桌前,分析讨论病房小朋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他会和科室同事围坐在办公室里,抽出十分钟快速学习、讨论病房病例,这已经是科室的惯例。接着是查房,与家长沟通病情。叶盛医生走进病房,他脚步很轻,生怕惊动那些刚睡醒或还在输液的小病人。

五分钟解决完午饭后,他便带上棒棒糖匆匆前往另一个院区开始门诊。他常常利用路上的时间,审核科普短视频。而在下午接待完20多个门诊病人后,下班后还要撰写科普文稿和录制科普视频。

二十多年的临床生涯,叶盛的接诊量惊人。线下,他已累计接诊超过5万人次,线上,他用短视频形式做科普已经好几年,线上粉丝突破250万。在诊室与镜头之间,他用两种方式守护着孩子,也守护着一个个家庭的安心。

1.三分钟做决定,用一生守护

如果时光倒回到高考那一年,叶盛没想到自己会与医学结缘。那时,他在杭州读中学,毕业后大家都想着进浙江大学或杭州大学,想着要报哪里的时候,同学打来电话,说自己填了浙江医科大学,叶盛一听,自己的分数正好合适,马上决定也填浙江医科大学,“非常偶然,三分钟做的决定。”

他拿老一代人没有谈过恋爱的婚姻与自己决定学医的仓促作比较,幸运的是,“我学医后,发现误打误撞却选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职业,越来越喜欢。”他从工作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实实在在能帮助到别人”。

考研的时候,他选择了儿科,因为他喜欢孩子。儿科和其他科室不太一样的是,病人年纪小,沟通难度大。好在叶盛很有耐心,他认为与儿童沟通一定要持有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即使是小婴儿也能从眼神交流中感受到医生是否真心,“不要居高临下。”

针对不同的孩子,他有不同的沟通策略。对大孩子他会采用表扬和预期奖励为主的方式,“打个比方,我把听诊器放到他身上一会会,就马上离开,说,你这个表现非常棒,其实我还没有仔细听,但这个动作让他感觉到被赞扬了,后面我给他正式体检时会更配合一点。”

有的孩子可以听懂语言,叶盛会通过奖励措施先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他随身带着一罐棒棒糖,说“我给你听诊,听好之后,你可以选择一颗棒棒糖。”接着他把棒棒糖罐子放在孩子面前,很多孩子就会慢慢配合。

而面对六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他会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玩具,比如车子或玩偶,逗一逗孩子。他还会使用肢体语言,比如对着小孩笑,轻碰孩子的手指、作品胳肢窝,让小朋友放松一些。

儿科医生不只是治病,还得是孩子的朋友,甚至是父母的心理顾问。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新世界,而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他们面对的也是新事物,家长的焦虑情绪甚至远远大于普通成人病患的焦虑。叶盛认为,作为医生,就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包括家长的焦虑等问题。

多年的接诊经验,叶盛总结了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他认为,首先耐心倾听,在短短几分钟内,找到家长焦虑的源头;接着,细致判断问题,用专业知识缓解他们的焦虑,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嘴巴上;最后,要通过条理清晰的输出,让对方清楚了解他要表达什么。

由于儿童还没有接触过大部分病原体,免疫系统还不是很成熟。儿童常见的病例大多为感染性疾病、养育困惑、过敏反应……他会用简单的比喻解释病因、治疗和预防,让家长带着“明白的答案”离开诊室。

叶盛的强共情力给很多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一个孩子在新生儿时期检测出红斑狼疮抗体是阳性的,因为妈妈曾经得过红斑狼疮,这个妈妈一直存有心结,认为是自己把疾病传给了孩子,好几年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叶盛向她解释,她是把抗体传给了孩子,但观察已经好几年了,孩子的心脏没有出现问题,目前也没有严重状态,可以把他当作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继续监测就可以了。理解之后,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在叶盛面前哭得不成样子。

2.循证医学理念做医疗,儿童友好理念做服务

在实践中,不论是和小朋友的交流,还是与家长的沟通,叶盛认为他始终希望践行一个宗旨:秉承循证医学理念做医疗,秉承儿童友好理念做服务。这不仅是他的从医宗旨,也是他所在科室的宗旨,更是整个医院的宗旨。

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参加了中国加拿大儿科急诊高级医生培训合作项目,这段国际临床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开启了他的循证医学之路。“我坚持使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确保每一位患儿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他临危受命,被医院任命为新冠隔离病房主任,直接接触新冠病人,在隔离病房坚守了85天。其中一位婴儿新冠患者,直到康复都没有使用任何药物。

“循证医学”指的是在每个诊断和治疗都有科学证据支持,“儿童友好”则强调在服务中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们不因就医而留下心理阴影。

作为儿科病房主任,叶盛每周会查房三次。在他的推动下,病房每天早交接班时都有十分钟的学习时间,团队成员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讨论棘手病例,这种“学习型病房”氛围已深入人心。叶盛觉得理论学习是基础。

图片

在理论学习之外,叶盛会安排年轻医生通过模拟人、机器人等形式进行模拟演练培训,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是个假人,但他是身临其境,用这种训练方法,以后碰到病人,他可以处理得更加准确。”叶盛认为相对于讲课,模拟培训更有利于临床决策能力的提高。

除了贯彻循证医学理念外,病房的布置也体现着“儿童友好”的服务理念——设有儿童游戏室、温暖色调的墙面、方便使用的洗手池。

在有限的条件下,医院专门为儿童设计了游戏室,让小朋友在生病的时候也能有一个放松的地方。在普通病房的布置上,医院尽量兼顾儿童的感官需求,请专业人员在病房手工绘制各种动物墙画,在病房洗手池为小朋友购置方便踩踏的小台阶。这些细节,让医院对孩子来说,不再是冰冷的地方。

但真正的服务要在过程中体现。叶盛要求医护人员要尊重儿童,减少儿童因为住院给生活带来的干扰,让他体会到舒适感。比如他要求医护人员进病房时都要礼貌地敲门,出去时要把门轻轻带上,在走廊上见到孩子或家长,要和善地点头微笑,跟小朋友讲话要尽量蹲下来,跟孩子视线保持水平。

“我们希望比其他医院做得更好。”叶盛认为这是他的儿科服务优势所在,但他也坦言:“这些看着很简单,其实是有很大挑战的,我们慢慢在做,还没有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大家都达成共识要往这方面做。”

3.让短视频成为家长的“第二个诊室”

“孩子咳嗽这件事,特别挑战父母和老人的神经……”2022年1月26日,叶盛医生在抖音发了第一条科普短视频——“儿童急性咳嗽的原因”。在这条三分钟的短视频里,叶盛充分共情了孩子家属的心情,接着用极其朴素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咳嗽背后的科学理论,同时又用自己的接诊案例充分阐释。评论区的家属们都称其“讲解得专业且清楚”。

从那以后,他坚持几乎每天更新,视频主题涵盖百日咳、小儿腹泻、儿童肺炎、药品科普等系列。644条视频中,每条都基于循证医学,不制造恐慌,也不夸大风险。

如今,他的全网粉丝已达250万,其中抖音粉丝量超过100万,获赞超400万。很多家长通过视频学会了在家初步判断孩子的病情,也因此避免了不必要的就诊或延误。

图片

选择短视频科普,叶盛正是考虑到门诊看病的人数有限,而短视频可以指数级提高受众人数。“某一个知识点推广出去,受众就是几十万,有一些浏览量都上千万了。”

此外,短视频可以提高医患沟通效率。过去,同一个道理,他在门诊反反复复一天要说四五遍,但是做了自媒体后,来门诊看病的人一听就懂,因为他们已经看过他的短视频科普。

比如,一岁以下的小朋友的湿疹,要求保持凉爽,以前叶盛得费很多口舌,但是现在门诊遇到好几个案例,他一说要保持凉爽,家长就说,“叶主任,我看过你那个科普了,我们知道了,手脚要偏凉一点。”这让叶盛感到很惊讶,也很惊喜。

还有一次,一个家长带孩子来看抽动症,来了就主动说,“我觉得孩子是抽动症,您的科普我都看了好几遍,我们很认同,但还是想当面来交流一下。”这种时候,门诊就非常顺畅,家长也非常满意地拿到了答案。

有时也有误解。叶盛在短视频里科普诸如“着凉是不会生病的,生病都是病原体的感染;小朋友要吃配方奶或母乳,不要吃米油,即大米熬的浓汤。”在他看来,这些观念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区提出质疑:“怎么可能?我们从小都是吃米油长大的,这个医生到底有没有资质?”

这些质疑让他更坚信要持续地做科普,让真正的科学观念传播得更广,为整个民众的科学素养做一些贡献。“优质科普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叶盛说。

民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因不了解科学而陷入误区。有一位小朋友营养不良,家长认为孩子积食了,就让孩子少吃,导致孩子越来越饿。叶盛跟家长解释,家长没有根据的“积食”这个概念,这会让孩子的营养陷入恶性循环,家长听完后恍然大悟。但叶盛也知道,打破“积食”概念这样的宣传可能又会被很多人诟病。

在抖音上,还有很多像叶盛一样,在工作之余投身到健康知识科普中的医疗从业者。根据抖音最近发布的数据,抖音医疗认证创作者已经超过7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三甲医院,过去一年相关科普内容被网友们收藏了24亿次。叶盛希望和这些同行一起,持续地为大家介绍科学、靠谱的医学常识,帮助大家走出误解,更健康地生活。

图片

谈及未来的规划,他给自己定了三大目标:首要便是持续学习,“打铁要自身硬”,叶盛花大量时间看书、看文献,和年轻医生讨论。他觉得医生的职业生涯很漫长,只要没有完全退出来,一定要持续学习,因为医学理念在不停地更新。

其次是要培养年轻医生,既要有技术,也要有沟通和共情能力。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培训病房的年轻医生,除了模拟培训等,他还要单独花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教学。“我觉得最终还是要有传承,不能一个人在那打铁。”

最后是坚持科普,让短视频成为家长的“第二个诊室”。这已经成为叶盛医生职业的一部分了。他积极在各个社交平台分享有关儿童健康的实用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育儿。

“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和儿童健康的承诺,让我将一直在儿科医生的岗位上坚守着。”在叶盛医生置顶第一条的抖音短视频里,他亲切温柔地向家长许诺,“在育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好多的困难,但请您相信,儿科医生作为儿童健康的托底力量,会给大家做坚强的后盾。”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