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中国那些事儿】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西藏旅游业“起飞” 海外游客数量激增

中国日报网8月21日电 过去几十年,我国在西藏自治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这片雪域高原增添了绿意。与此同时,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美丽西藏建设的深入推进,西藏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海外游客数量快速增长。

西藏自治区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2024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5.8%,其中入境游客增长188.2%。

西藏文旅产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得益于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一无二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也离不开过去这些年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力。

汽车行驶在西藏S5线拉萨至泽当的高等级公路上(无人机照片,2025年7月31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1992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从南北山绿化工程到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从生态修复到绿色低碳发展,西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依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方面,西藏自治区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出台了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坚持“两高一低”项目和企业零审批、零引进,坚决不许带有污染性质的项目上高原。同时,西藏自治区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纵深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了37.95%。

“让树上山”其实并不容易。以拉萨南山公园为例,南山海拔在3600米至4050米间,平均坡度达60度,山体大部分区域土层瘠薄,石砾含量高达60%,植树难、成活难、管护难。坑要在山体上挖,土要从远方运,水要从河里引。

林业专家在170多个树种中,选出了最适宜在这里生长的树种,然后运用无人机运土、运树。无数林草人的匠心与付出,让灰白色的荒山生长出绿色景观。从空中俯瞰,拉萨河谷两岸的群山披上绿纱,宛如两条“绿色哈达”。如今,南山公园成为拉萨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每天入园上山的游客达3000至5000人,节假日更是超万人。

这是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仲莎乡林则村的林则生态文化旅游景区(2025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新数据显示,西藏全区自然保护地共97个,总面积43.4万平方公里。这些珍贵的湿地不仅是生态宝藏,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景观带。得益于严格的保护,西藏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246种。其中,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越冬数量占整个种群数量的80%以上,成为高原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西藏生态旅游最具吸引力的体验之一。

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雪域高原建立起了立体的交通网络,世界屋脊不再是孤岛,从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西藏告别了“人背畜驮”,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

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网建成投用,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解决,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通达。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内外游客来西藏旅游变得越来越轻松便利。在西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照进了现实,一幅生态富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