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微发布购票方式调整,8月30日(第10轮)及后续比赛,将启用全省统一预约购票平台,购票方式由“抢票”调整优化为“预约+摇号”制。
消息一出,热议如潮。评论区留言里,不少网友表示,“这个好,不用拼手速了”“公平公正,听天由命”“万事俱备只等好运”。还有网友调侃,“继高考之后,苏超实现了第二次‘全省统一’”,让人不由会心一笑。
总体上看,大家都对摇号购票充满期待。原因自然不用多说,“苏超”门票拼手速抢太难了。
根据统计,“苏超”前9轮共54场比赛,已累计吸引观众超130万人,场均超2.4万人。而实际上,还有很多想去现场看比赛的观众被拦在了购票平台的屏幕前。

这几个月,“苏超”爆火,门票秒空已成为常态。一些热门场次预约人数动辄几十万,甚至突破百万,而分散的票务平台难以承载瞬时流量,票务系统难免会出现宕机、页面卡顿、无法加载等问题。市民和球迷好不容易打开平台,还没眨眼,页面已经跳成“售罄”,只能望洋兴叹。曾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抢票页面截图,抢购倒计时0.1秒时就显示“已约满”,自嘲“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我连验证码都没看清”。
为让更多人能感受“苏超”现场的激情,各地也动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更换调整座位更多的比赛场地,在广场、公园、商业街区等地设立可直播观赛的“第二现场”,等等。眼下,全省统一的预约购票平台的推出,则是从提升市民、球迷购票服务体验着手的一次新尝试。
确实,当门票需求可能百倍于供给,人们最需要的或许是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公平的分配机制。预约摇号,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票务分配将向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根据官方发布的规则,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预约购票平台是全省13个赛区唯一的官方票务平台,可以通过登录“苏服办”App、支付宝“苏服办”小程序、微信“苏服办”小程序进入,设区市原有购票渠道不再使用。所有预约成功的订单号交由公证机构进行公证摇号,中签后再支付票款,未及时支付的名额将被释放,按候补中签顺序依次递补。
这也就意味着,摇号将打破时间优先的原则,给予所有申请者平等的获票概率。无论是资深球迷还是新晋爱好者,无论是手速快的年轻人还是不擅长网络操作的年长者,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用麻烦地找购票平台,耗费心神蹲点抢票,只需要进入一个平台,通过“预约、中签、付款”三步操作即有机会获取赛事入场券。而实名制登记与摇号绑定,也将大大增加黄牛囤票的操作难度,有效抑制非法倒票行为。

而或许更有意思的是,等待门票摇号结果的过程,也像极了当下流行的“开盲盒”体验。它将购票从一场拼网速、拼手速的“战争”,变成了一种充满期待、惊喜与不确定性的“仪式感”。
它可能延长了获得结果的时间,却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过程的情感体验。等待的几天里,大家可能会和一起申请的朋友讨论、幻想现场的画面。当结果公布看到“中签”的那一刻,瞬间爆发的惊喜感,或许远胜于在抢票页面疯狂刷新后的“劫后余生”,这种“天选的幸运”,足以让情绪价值直接拉满。即使没中,虽然也会短暂失望,但也会像开盲盒没开到心仪的款式一样,很快就会憧憬下一次的惊喜和好运。而这个过程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玩法,与“苏超”带给我们惊喜是同样熟悉的味道。
可以想见,很多人会在社交媒体上晒单“中签”或是没抽中“求安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社群共鸣和话题效应,给生活增加别样的乐趣。
当然,任何新玩法都不一定是完美的。摇号系统也可能面临技术漏洞、身份冒用等问题,需要配套完善的技术保障和监管措施。我们也期待,未来这些优质供给更加充分,资源配置效率更加优化,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票务生态系统——让每份热爱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座位。
(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