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射阳县海河镇的烈士村,因新四军三师19名勇士抗击日寇、长眠于此而得名。近年来,烈士村深耕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引擎,推动生态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党建与建设美丽乡村、壮大集体经济同频共振。烈士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81年前,盐阜地区正处于敌后抗日战争的艰难阶段。活跃在盐阜抗日前沿的新四军二十一团,为鼓舞抗日士气,打击敌人嚣张气焰,于1944年6月28日在合顺仓打了一场歼灭战。此次战斗全歼了驻扎合顺仓的日伪军,烧毁了敌据点。
为防止日寇报复,新四军二十一团随后向淮安方向战略性转移。6月29日,部队转移到海河塌港扎营休息。6月30日凌晨,站岗的战士听到海河上游汽艇的马达声,经侦察,一艘载有30多名日伪军的汽艇拖着两只民船向塌港方向驶来。

为了避开敌人锋芒,二十一团主力奉命转移,留下一个连掩护。连长现场布置打一场伏击战。当日军汽艇进入我军伏击圈时,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扑向敌人,机枪、手榴弹在河面上开了花。就在战斗最激烈时,两艘增援的敌人汽艇从上游赶来。狡猾的敌人登陆后,对我军进行迂回包围。我军勇士们在腹背受敌的形势下,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战斗,经过一天的鏖战,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这次阻击战,击沉敌人汽艇一艘,打死40多个日伪兵,19名战士壮烈牺牲。
今年92岁的王恒义,谈起当年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他记得新四军战士是晚上到达的,穿着灰色军装,还曾和自己说过话,只是战士们都是外地人,说的话他一句也听不懂。那时,这些战士正在撤退途中路过村子,便在村里借住,其中一个班的战士就住在他家。家里没有多余的床,小战士们就在地上铺好铺盖,还有人直接睡在屋外的草垛上。
战斗就发生在王恒义家门口的几十米远的一个防洪的土坡上,新四军就在土坡后面打。王恒义和大人们躲在家里,战斗的声音很久才停息。事后,村民们将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王恒义也跑过去看,他看到有三名烈士倒在一块。

“革命先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永远地学习和传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将这份感动和敬意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射阳县海河镇烈士村青年党员王金翼说。
近年来,烈士村不断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与大米产业园、四季果香农业园签订联建协议,持续推进整村土地流转,依托入驻的农业龙头企业,以省道329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载体,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到“农业+旅游+红色文化”的多元发展,烈士村正以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为笔,以农旅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越来越生动的图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