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虚构54名“影子员工”,利用财务漏洞骗薪500余万元获刑

一名看似普通的项目专员,两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构54名“影子员工”、篡改客户邮件金额等手段侵占公司资金540余万元。近日,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95后”项目专员张某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债台高筑心生邪念

张某在A公司担任项目专员,虽不参与公司核心决策,却手握薪资发放流程的实际操作权限。按照制度,张某根据客户公司提供的用工清单制作工资账单,经客户邮件确认后,她将账单与确认邮件截图上传至A公司系统。只要金额一致,系统就会审核通过,A公司随即垫付派遣员工工资。一个月后,客户公司会将用工款项支付给A公司。

起初,张某在岗位上恪尽职守,本分工作。2019年起,张某沉迷网络借贷,消费无度,三年间债台高筑。为偿还累积的高利贷,她甚至抵押了房产,却仍无法填补债务窟窿。面对高利贷催收的步步紧逼,焦头烂额的张某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手中掌握的薪资发放权限——那份看似基础却关乎“钱袋子”的权限,瞬间成了她眼中的“救命稻草”。

实际操作中,张某注意到,公司审核机制存在漏洞:系统仅核对账单与邮件中的总金额是否一致,而不验证员工名单的真实性。更关键的是,客户发来的确认邮件在转发时,正文中的金额竟可以被修改!加之公司采用“先垫付、后收款”模式,账期差使得短期账面波动不易被发现。

“影子员工”领薪

2022年10月,张某首次作案。在收到客户发来的真实员工名单和确认邮件后,她偷偷将自己母亲的信息添加为“影子员工”,塞进薪资账单。随后修改客户邮件中的确认金额,使其与薪资账单总额一致,将篡改后的邮件截图与账单上传A公司系统后,系统审核通过。

就这样,张某首次操作便蒙混过关,“工资”打入其母亲账户后,她顺利套取了第一笔资金。

初尝甜头,张某的行为逐渐猖獗。她陆续向多名亲友索要银行卡账号,前后共虚构出54名根本不存在的“派遣员工”。在每一次收到客户邮件后,机械重复“添加虚假人员、篡改金额、上传虚假截图”的流程,源源不断地将公司资金骗入亲友账户并转出。而面对亲友的疑虑,她编造“协助公司避税走账”“临时收款提成”等谎言搪塞蒙蔽。

通过持续虚增大量虚假员工,张某累计套取A公司高达500余万元的工资支出。

除此之外,张某还将“黑手”伸向客户公司的服务费。她直接篡改客户的账单内容,将应支付给A公司的40余万元服务费,也伪造成员工工资,支付到了自己控制的虚增员工账户。截至案发,张某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侵占公司资金达540余万元,悉数被其填入了网贷和高利贷的无底洞。

骗局败露终获刑

骗局终难长久。2024年8月,A公司负责人发现多笔垫付款项长期未收到客户回款,且应付服务费严重滞后,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同年10月,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利用职务便利虚构员工、侵占公司资金的犯罪事实,并陆续归还给被害单位A公司60余万元。

2025年3月,该案被移送至普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为,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巨大,应当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刑事责任。4月23日,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本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还发现张某案件中涉及多家非法放贷平台,相关高利贷APP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并推动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

检察官提醒:

企业需筑牢监管防线,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对薪资发放、客户回款等关键环节设置复核机制,严格核验原始凭证真实性,加强异常账目监测,避免因“机械审核”埋下风险隐患。

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切勿将岗位便利作为非法谋利工具。

此外,普通群众需保护个人信息,拒绝出借银行账户。对“走账避税”“临时收款”等说辞保持警惕,同时,要远离非法网贷,避免陷入债务深渊。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