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化与智能制造领域,先导智能始终保持着开拓创新的步伐,围绕锂电池生产构建了涵盖全流程的交钥匙解决方案。面对行业不断演进的技术趋势,先导正引领着下一代前沿电池制造装备的发展。近日,先导集团董事长王燕清接受海外知名媒体Battery Technology专访,就全球电池制造的发展趋势与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企业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服务商,先导正通过AI、数字孪生与模块化架构的深度融合,引领下一代前沿电池制造装备的发展。
未来五年电池制造产业将迎三大转变,自动化迈向“智能制造”
当被问及未来五年电池制造产业的变化以及自动化在其中的角色时,王燕清指出,行业正经历着三大关键转变。首先,电池技术正在多元化发展——固态电池应用于高端领域,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则服务于成本敏感市场。其次,电池生产正在区域化发展,欧美正构建本地化供应链,而东南亚则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崛起。最后,自动化也在升级,不再仅是机械化,而是走向真正的“智能制造”。
令人激动的是,AI 与数字孪生技术正全面重塑生产车间。如今的产线不再是单一的自动化设备,而是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能力的系统。在他看来,未来的制造强者,将不仅仅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更是那些能将智能嵌入全流程的企业,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大核心竞争力,铸就先导在电池生产自动化领域的显著优势
在谈到先导智能在电池生产自动化领域的显著优势时,王燕清总结了三大核心竞争力。
其一,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先导智能并非只提供单机设备,而是从前段到后段,涵盖智能物流与智能工厂平台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流程的无缝衔接与统一责任管理。
其二,持续的技术创新。先导智能高度重视研发工作,致力于提升设备的精度与稳定性,深入融合 AI 与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生产流程。
其三,丰富的全球项目经验。先导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条成功产线的案例,积累了强大的交付与售后服务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在长期内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这也是客户选择先导智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引领锂电及下一代电池制造发展
关于先导智能在锂电及下一代电池制造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王燕清介绍,目前公司在多个方向上都有重大进展。其中,全固态电池制造装备是重点突破方向,涵盖了从极片制备到高压化成分容的全线工艺设备,且支持多种电池体系,具备从中试到量产的可拓展性,为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先导智能的高速卷绕与叠片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推出的 Z” 型切叠一体机,整机效率可达 0.075s/pcs,精度卓越,大幅提升了电池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先导智能打造的模块化架构设计,能使产线迅速适配不同类型的电池产品。这种灵活性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中至关重要,也让客户的投资更具前瞻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突破传统自动化,实现AI与数字化在生产中的落地
在智能制造方面,王燕清表示,先导智能已经突破传统自动化,迈向真正的智能制造。先导推出的 AI 视觉检测系统,能够有效替代人工检验,凭借深度学习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缺陷,大幅提升了质量控制水平,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先导智能的预测性维护系统则能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设备故障并提前告警,显著降低了非计划停机风险,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数字孪生技术更是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整条产线,提升开发效率,实现远程故障诊断与协同优化。结合先导的智能工厂平台,打造出 “数据流+物流” 协同的无人化产线,全面提升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
响应欧美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将 “本地化” 视为战略机遇
面对欧美地区加速本地化供应链建设的趋势,王燕清表示,先导智能将 “本地化” 视为战略机遇。目前,先导已在全球设有60多个服务中心,并在欧美重点区域投入大量资源,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持、备件保障与工程服务,确保为当地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同时,先导智能通过建立 “全球供应+本地采购” 的混合体系,有效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缩短了交付周期,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另外,先导智能的设备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本地化适配,满足不同国家的认证标准。并且,先导将全球经验带到区域项目中,助力客户快速建成高效产线。王燕清强调,能源转型既是扎根本土的实践探索,更是凝聚全球智慧的共同使命,先导正将两者有机融合,帮助客户在变局中抓住先机。
当电池产业进入“技术-制造-供应链”三维竞争阶段,先导智能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底层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能力与全球化资源整合相结合,方能在变革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