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整治形式主义系列谈⑥|别让整治形式主义变成形式主义

整治形式主义是近年来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的事情,却在一些地方走了样、变了形,整治形式主义反倒逐渐演化为了新的形式主义。

在一些地区,为了落实减负要求,层层会议接踵而至,要求对照问题清单“倒查三年”补材料,自纠自查周周上报。为了体现减负效果,会议照开不误,却省略通知、不留纪要;企业观摩照旧进行,仅仅更换了活动的名头。更甚者,上级部门下基层调研帮助减负,反倒要求基层“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上演了一出责任转嫁的“翻转课堂”。这些“换汤不换药”“原汤化原食”的做法,不仅令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反感,更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

如此做法,有许多原因。扭曲的政绩观驱使部分领导和部门将发文、开会、制造“亮点”、挂牌子等同于工作实绩和存在感,深陷“材料出政绩”“牌子赢地位”的误区。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忽视因地制宜与实际效果,形成路径依赖。此外,一些干部形成的“风险规避”思维,使得机械执行指令、过度留痕成为“护身符”。

究其根本,与考核体系导向不无关系。地方治理天然具有复杂性,但一些不太合理的考核迫使基层只能在形式上疲于应付。比如过度侧重“可视过程”和“有形成果”,轻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和群众真实满意度;考核指标过多过密,充斥脱离基层核心职责与实际的不合理量化要求;考核权责随意下放,上级部门进行过多“微观操作”,挤压了地方和基层应有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考核过度关注工作部署本身是否“到位”,而非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取得了实效。

要让形式主义整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扎紧制度篱笆,堵塞隐形漏洞。比如健全示范评比等项目清单管理,建立科学的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严控总量,坚决清理无效或重复项目;对发现的隐形变异问题必须公开曝光、严厉问责,并畅通便捷、安全、有效的基层诉求反映和举报渠道,确保新形式主义苗头能被及时发现处理。

也要走出高楼深宅,走进田间地头。摒弃事先安排、层层陪同的调研形式,代之以常态化、非事先通报的实然性访查,唯有真正沉入基层一线,融入民间生活和干部日常,才能掌握真情实况,听到真声音,发现真问题。基于精准的“田野调查”,政策制定与执行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真正击中要害。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和基层应有的灵活性空间,这是将政策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

还须创新考核标准,树牢实干“风向标”。大幅降低总结汇报、台账报表在考核中的权重,将焦点真正对准工作实绩、问题解决实效和群众真实评价;开展常态化、随机化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对基础投入、历史问题化解、制度长效性的评价比重,抑制短视行为;对挂牌子脱离实际的行为,考核评价要敢于“一票否决”,引导干部聚焦主责主业和群众急难愁盼。

顺应治理规律,真刀真枪,精准施治,避免整治行动陷入新的形式主义窠臼,“减负”才能真正抵达基层。

(苏群超)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