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8月21日,2025年江苏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走进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来自同里实验小学的40名学生伴着蝉鸣鸟叫,解码湿地生命密码,开启一场户外沉浸式生态“研学之旅”。

红色小火车从层层叠叠的绿海中穿过,研学之旅的首站来到了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走在科普馆内,仿佛穿梭在湿地内,芦苇丛生,各类珍稀鸟类、昆虫的标本栩栩如生。学生们钻“洞”入“林”,与植物零距离接触;在小屋里坐下,享受和“萤火虫”独处的时光;登“船”体验,领略江南人家的一天......科普馆通过“湿地变迁”“湿地探秘”和“水乡生活”三条主线介绍了同里湿地的诞生、发展及其自然生态和水乡人文等,展现了富有江南特色的水乡湿地文化。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野豌豆开花之前没毒可以吃,开花之后有毒性,没想到身边不起眼的野草也有大学问。”三年级(1)班杨芸卿参观后,对湿地植物很感兴趣。

另一边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体验非遗烧箔扇手作课。方寸扇面上,简笔画勾勒出摇曳的芦苇、灵动的虾蟹、静谧的荷塘,传统技艺再现湿地之美。只见孩子们听从指示,用细笔小心翼翼地将胶刷在图案上,再覆上金箔扫去。很快,一幅幅“生态画”跃然纸上。“第一次做很好玩,金箔纸好看!”说着,三年级(1)班方潇可对着阳光旋转扇子,扇面变化出多彩的颜色。“扇子上有芦苇,有虾,我把扇子带回去也就是把同里湿地带回家了!”

结束了室内的活动,孩子们拿起望远镜来到户外的荷塘生态区开始实地探秘。“看,远处有两只小䴙䴘!”“这是鸡屎藤,一种有着特殊气味的植物,大家可以闻闻看。”“水面上正在快速移动的是水黾,它是环境指示物种,代表着这里的水质很好。”讲解员边走边介绍沿途看到的湿地动植物的特征,自然万物成了最生动的“教学素材”。孩子们穿梭于芦苇丛中,观察睡莲的叶片结构;俯身水域边缘,寻找昆虫踪迹;举起望远镜,捕捉池鹭腾飞的精彩瞬间。“以前从来没有在大自然里上课这样特别的经历,和鸟儿、荷花近距离接触之后,觉得他们更可爱了!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稀邻居。”四年级(5)班陈睿熙有感而发。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森呼吸”生态文明分享会。“同学们,图上哪些属于湿地?”“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咸水湖是哪里?”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老师秦超菲以互动问答切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湿地的生态作用与保护意义。她所讲解的内容选取了最新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中的相关章节,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学生们上完课纷纷表示,以后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湿地、保护生物,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春晖 孙秦旺 吴琼 摄影 王瑞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