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涌现的文旅消费热点点亮了经济热力图。
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其中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为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也系全球首次。
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产业转型的动向、文旅消费的热点都被用电量数据忠实记载。今年1至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同时“苏超”、AI也成了用电亮点。
单月全社会用电量创下历史新高
从分产业用电看,7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
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8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54703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第二产业用电量374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第三产业用电量112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介绍,7月全国多地出现多轮高温,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拉动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
用电数据的“含绿量”正在不断提升。今年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三季度发布会上提到,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接近全国总装机的六成,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接近全国总发电量的四成,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潘慧敏表示,上半年风电、光伏新增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23.7%,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风电、光伏合计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470亿千瓦时,超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苏超、AI成为用电量新亮点
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攀升的用电量是经济发展最直观的信号。无论是第一产业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的工厂制造,还是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乃至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力支撑。用电量数据能够实时捕捉到经济活动的每一丝脉动,成为一个高频、及时的观测窗口。
产业转型的动向即被用电量忠实记载。蒋德斌表示,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今年1至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1至7月,汽车制造业(9.7%)、通用设备制造业(7.3%)、专用设备制造业(6.2%)、仪器仪表制造业(5.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0%)用电量相对领先。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至7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5.7%。
不断涌现的文旅消费热点也点亮了经济热力图。5月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持续火爆不仅点燃了球场,也辐射到了经济赛道。国网江苏电力7月20日数据显示,“苏超”开赛以来,江苏省八大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7%。江苏省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用电量同比增长15.3%,体育组织用电量更是猛增24.9%。在“苏超”热度带动下,进入6月以来,江苏地区健身休闲场所的用电量也同比增长27.7%。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已成为能耗大户。据蒋德斌介绍,1至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5%,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2%。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今年年初发布的《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指出,2024年至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达约20%,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速。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电耗将占到全国电耗的2.4%,一些节点城市和区域占比超过2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