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全民健身热潮彰显体育强国建设成效

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3亿平方米、“苏超”“村超”火爆出圈……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强身健体,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14亿多中国人的健康幸福始终被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印发全民健身计划,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托举起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身设施普惠共享,民生温度彰显执政初心。推动全民健身,离不开丰富便捷的运动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十四五”开端之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较“十三五”以来激增超三分之一。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提前实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的目标。随着全民健身环境的不断优化,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展自己喜欢的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这既是运动空间的拓展,也是对“发展为了谁”的庄重解答。亮眼数据背后,是对“以人为本”政策的温暖守护。每一条延展的步行跑道、每一块升级的篮球场地、每一个新建的健身驿站,都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庄严承诺,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象化表现。

体育产业提质升级,健康底蕴夯实发展根基。全民健身的持续升温,折射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体育锻炼从“可选项目”逐渐成为“生活必需”,为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苏超”出圈,正是各地对体育健身事业探索升级的生动实践,多地群众体育赛事超越单纯竞技概念,通过“去职业化”降低参与门槛,以创新供给释放参与潜能,用日臻完善的赛事体系打造助推全民健身的“强力引擎”。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正在重塑消费场景: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线上健身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共享健身仓让运动更便捷……这些创新实践让体育消费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选择。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的特殊意义在于,它通过促进全民运动,持续积累健康“财富”,健康资本的累积,既减轻了社会医疗负担,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既是市场驱动的产业升级成果,更是国家着眼民生与发展的长远布局。

“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全民健身浪潮涌动,既是民生温度的生动注脚,也是民族精神的鲜活写照。从政策护航到社会参与,运动基因正悄然融入民族肌理,让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图景愈发清晰。这场全民共赴的健康之约,必将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陈致远)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