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大地英名|阜宁县林道村:续写荣光,“英雄村”焕发蓬勃生机

夏日炎炎,蝉鸣树荫,记者走进阜宁县沟墩镇林道村,这是一座以陈必林、李以道两位烈士命名的红色村庄,烈士纪念室内,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无不向人们讲述着8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

林道村由原必林村、李庄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村名取自抗日烈士陈必林、李以道。1942年至1944年,日寇盘踞沟墩,强迫老百姓为他们挖战壕、砌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必林,生于1921年,自幼饱受地主压迫,全家靠他打短工勉强糊口;李以道,生于1911年,因土匪残害家破人亡。为了保护老百姓,打击日伪军,他们毅然加入民兵组织,成为反“扫荡”斗争的中坚力量。

1944年2月26日早晨,日伪军兵分两路,下乡“扫荡”,一路从李庄西下,一路从何易庄向南,在东唐河王家墩子会合,遭到陈必林所在的民兵组织阻击后,立即向沟墩街方向逃窜,观西乡民兵紧追不舍,日伪军遭到四面包围,被迫丢下抢劫的财物。陈必林带领民兵陈必堂、王为步、戴遐筛等人冲在最前面,当伪军逃到小岗河以东时,他们已追到小岗河西,相距几十米远,相互射击,陈必林等民兵以一家房屋作掩护,边开枪边向日伪军喊话。在陈必林冲出掩体时,敌人的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陈必林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李以道对敌立场坚定,英勇顽强,1942年升为民兵分队长,多次带领民兵打击日寇、伪军,夺回群众的耕牛、粮食和衣物,处决土匪头子、汉奸唐三柱,多次在夜间切断日伪军的通信线路,打击敌人。1944年农历二月初三,沟墩、草埝方向的日伪军向李家庄“扫荡”,李以道得知消息后,为组织老百姓转移与日伪军周旋,并徒步前往自强村联系民兵中队长,为反“扫荡”做准备。他走到李庄村与自强村交界处的三岔河口,河上没有桥,无法过河。在紧急关头,他不顾河深水冷,纵身跳入河中,游到对岸河坎时,遭到敌人伏击,几十支枪对准李以道,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为缅怀先烈、牢记历史,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2016年,林道村建立了林道烈士纪念室,2020年8月完成扩建后,又新增陈必林、李以道等烈士雕塑,形成集文物展陈、事迹介绍于一体的教育基地。

“林道村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林道村也是沟墩镇烈士最多的村,有21位烈士,这里的土地上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流淌着红色基因。”林道村党总支书记吕海权说。这些年,林道村坚持用活红色资源,走稳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统筹发展稻麦种植、水产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未来,我们林道村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烈士精神,依托乡村田园、休闲文化等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林道村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红色传承与实干精神结出丰硕成果。2021年6月,林道村被江苏省党支部书记学院确立为“江苏省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训基地”,并先后于2021年12月、2023年10月两次获评“盐城市文明村”,这座“英雄村”,在80多年后的今天,正如烈士们所期盼的那样,焕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责编:曹梅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