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孙福贵:“红军岗”上东北抗联烈士英魂的守望者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当地村民却赋予它一个滚烫的名字——“红军岗”。

1940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在此与日伪军激战,多名战士为保护村民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冒险将5位烈士遗体安葬于此,并立碑纪念。从此,这座山岗成为英雄长眠之地,也成为一代代村民心中深刻的红色印记。

山脚下,59岁的孙福贵守着祖辈传下的家,也守着这座“红军岗”。自记事起,他便在这里玩耍长大,耳畔常回响着长辈们讲述的抗联故事:战士们如何夜宿村庄,如何向村民宣传抗日,群众又如何冒死保护受伤的战士……那些带着温度的过往,在他心里埋下了守护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2012年,在外居住的孙福贵回到六合镇,第一件事便是登上“红军岗”。看到旧纪念碑漆面斑驳,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找来油漆将碑身重新粉刷;他还在山岗上播下格桑花种子,春日发芽、夏日绽放,让鲜花伴烈士长眠。

2013年,当地政府在“红军岗”修建了坚固的大理石纪念碑。自那之后,孙福贵的生活里多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功课”:几乎每个清晨,他都会沿山路登上山岗,仔细清扫墓园,拂去碑上的浮尘。

他还自愿担任“红军岗”的讲解员,为年轻人和游客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把命都豁出去了,咱不能忘”,他话语朴实,却字字情深,让更多人在故事中读懂牺牲与铭记的意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福贵以最真挚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山岗,也让红色记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8月14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中)在“红军岗”上向参加“重走抗联路”活动的学生讲述东北抗联的事迹。新华社发(刘振科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左)与村民李洪海在“红军岗”上升旗。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在家中透过窗户遥望“红军岗”。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是8月23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拍摄的“红军岗”。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在“红军岗”上为抗联烈士纪念碑献花。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左)在家中与村民李洪海一起查阅东北抗联在阿荣旗活动的历史资料。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是8月23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拍摄的德发村和平组(无人机照片)。这里就是1940年东北抗联“红军岗”战斗的发生地长安堡。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在“红军岗”上缅怀牺牲在此的东北抗联先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是8月23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拍摄的田野中的“红军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孙福贵(右)将收藏的“红军岗”战斗子弹交给阿荣博物馆馆长周连娟并正式捐赠给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孙福贵在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向孙女讲述东北抗联在呼伦贝尔地区进行敌后游击的事迹。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在“红军岗”上擦拭东北抗联烈士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孙福贵在“红军岗”上打理他为烈士墓园种植的格桑花。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8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孙福贵(右)在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中向家人展示由他粉刷的老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责编:刘言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