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盐城“出圈”!外媒在此“挖”到了啥?

交汇点讯 八月的盐城,“绿”意盎然。8月20日至21日,“‘新’动江苏——2025外媒看江苏”采风活动走进盐城,在科技企业、零碳园区与文化景区间穿梭,用镜头捕捉创新活力,用笔触记录生态之美,沉浸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盐城样本”。

新能源赛道上的“硬核”实力

“没想到在东台藏着这样一家‘硬核’企业!”在智泰新能源(东台)有限公司展厅,先进的生产工艺令人瞩目,外媒记者们围着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惊叹不已。这家由哈工大博士领衔创办的企业,依托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已累计获批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覆盖家庭储能、5G通信备电、风光发电储能等领域。当得知企业正在攻关电池回收技术时,《中印对话》编辑德温德尔·库马尔频频点头:“循环利用是关键,期待盐城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目光转向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只见园区内,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蓝光,风电机组悠悠转动,共同勾勒出一幅“风中取电、光中赋能”的绝美绿色画卷。

作为江苏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这里构建起了覆盖风电、光伏、氢能的多能互补系统,国内首个绿电全流程溯源系统更是让每一度电都“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低碳专家顾晓峰介绍道,园区通过引入先进低碳技术,并将有减碳需求的企业集中于此,有效实现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低碳技术搭建了实际应用场景,更推动了更多减碳技术的落地与推广。”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方式,让我们相信他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而且这里,有潜力成为中国其他工业园区的示范标杆。”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首席记者阿斯加尔感慨,中巴两国合作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多领域。中国正通过清洁能源项目助力巴基斯坦改善生态环境,已完成的水电、风电、光伏及核电项目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火电设施,两国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此次实地探访让他看到,园区已为实现零碳排放做好准备:“园区的发展模式让我相信这个目标定能实现。”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同样成为外媒记者关注的焦点。该科创园由金风科技、中车电机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盐城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同建设,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参观过程中,记者们深入了解了园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配套升级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随后,外媒记者来到金风科技总装车间,与企业负责人就国际化发展及区位选择等问题展开交流。针对“金风科技的出海布局”“为何选择落户盐城”等提问,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海峰介绍,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创新,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47个国家,遍布六大洲,还在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近5%。

“机器人总动员”照进现实

在建湖县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机器人总动员”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外媒记者们的眼前。

送餐机器人“贝拉”、主打呼叫通知功能的配送机器人“好啦”、配送迎宾机器人“葫芦”、楼宇配送机器人“闪电匣”……多台功能各异的服务机器人集中亮相,吸引外媒记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现场还有清扫机器人在展厅内“认真工作”,而具备拟人化交互特色的猫形机器人还“闹起了小脾气”:“请把手拿开,喵”“前方出现固定障碍物……”

该公司拥有服务、清洁和工业三条产品线,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得如同一张细密而庞大的网,覆盖了餐饮、零售、酒店、医疗、娱乐体育、工业制造、教育等十大行业与场景。自2021年成立以来,普渡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深入各个细分行业,为客户降本增效,助力智能化转型升级。

目前,普渡机器人的业务网络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城市,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0万台。今年6月,第10万台机器人正式下线,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普渡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更加稳固,也意味着服务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落地迈入了全新的辉煌阶段。现场,不少外媒记者急切地围在工作人员身边,询问该公司在自己国家的销售情况,眼中满是期待和好奇。

巴西“观中国”高级研究员、编辑石昊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我对这家机器人公司印象深刻至极。在中国住酒店时,我通过外卖App点餐,机器人就会送餐到我房间门口。有一次,电话突然响起,我还纳闷发生了什么,接起来才知道是机器人在提醒我它在门口等我取餐。这种奇妙的互动方式,让我惊叹不已!”

正如石昊所说,如今,在星巴克、海底捞等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里,都能看到普渡机器人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它们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不知疲倦地为顾客提供着贴心服务。一位外媒记者感慨道:“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中遥不可及的角色,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新同事’。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

生态文化交相辉映

当记者踏入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仿若置身于一幅徐徐展开、灵动鲜活的生态画卷之中。乘上电动画舫船,缓缓穿行于芦苇荡间,白鹭轻盈地掠过水面,灰翅浮鸥在空中竞相追逐,令到访者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更对盐城在生态保护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效赞不绝口。

建湖素有“淮杂之乡”美誉,其精心打造的淮剧小镇将传统戏曲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小镇以国家级非遗淮剧为核心灵魂,巧妙融合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处处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外媒记者驻足欣赏由淮剧改编的淮歌演出,在悠扬婉转曲调中,沉浸式领略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

小镇建筑风貌别具一格,最大限度保留街巷肌理、建筑形态和生活气息。青砖清水墙搭配现代风格元素,屋面保持本土传统风格,细节处融入苏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让游客仿佛穿越回过去,感受岁月沉淀。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是让游客大饱眼福,《淮歌潮唱》《传统淮剧》等节目轮番上演,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小镇文化;音舞诗画杂技剧《盐·运》将新颖杂技表演、优美诗词歌赋与震撼视觉效果相互交融,高难度杂技动作不停,令外媒记者大为震撼。

而盐城的魅力,不仅在于白天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更在于夜晚的璀璨灯火与无限活力。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华灯初上,一场沉浸式的《天仙缘》实景演出让外媒记者争相拍照打卡。这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视听盛宴,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传说为蓝本,依托景区内历史建筑摹云阁,打造出宛若仙境的视觉效果。水上舞台与空中立体舞台相辅相成,自然景观、舞台灯光与先进数字技术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大戏。

《天仙缘》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彩演出内容,更在于对本地非遗元素的巧妙运用。晒盐、煮盐的古老技艺,东台发绣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以及范仲淹配制的中华陈皮酒等元素贯穿全剧,让观众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文脉。该剧自上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千场,观演人次超百万,成为东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的荷兰籍外籍专家、汉学家潘妧纱对盐城的发展赞不绝口。她表示,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让城市更受关注。“这次我看到了盐城完全不同的一面,不得不说盐城正在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城市,这里有很大的潜力,相信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被挖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钰

责编:曹梅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