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文明实践 > 正文
地标护航邳州蒜,富民增收结硕果

当下,库外大蒜交易已近尾声。作为全国大蒜主产区之一,江苏邳州市今年上半年干蒜亩均产量达到2700斤,较去年增加340斤,总产约83万吨,同比增加10.4万吨,售价稳中略升,6.5厘米红皮净蒜库内价格维持在6.90元/斤的中间价,好于周边地区。

业内人士表示,邳州大蒜市场表现不俗,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牌效应,“地理标志”成为其良好口碑的重要背书。

拥抱“地标”,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邳州大蒜又称邳州白蒜,邳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四辣”(大蒜、辣椒、生姜、大葱)种植之乡,邳州白蒜为“四辣”之首,已有近1800年栽培史。2008年,“邳州白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邳州大蒜”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邳州大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邳州大蒜,遐迩闻名。目前,邳州已实现常年种植大蒜60多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大蒜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企业等大蒜生产和流通企业300余家,年产量超70万吨,形成了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就像农产品的身份证,为农产品走品牌化之路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一枚小小的地理标志标贴既表明产地来源,同时又可以溯源商品品质,让邳州大蒜拥有更高的含金量与辨识度。”徐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说。目前,邳州大蒜行业从业者近20万人,大蒜经纪人近万人,蒜农亩产平均收益6000—8000元,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年工资性收入平均增加约2万元,靠着“邳州大蒜”这个地理标志,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2024年,邳州大蒜收购价同比上涨1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4万元。

近年来,邳州市以邳州大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建制度,抓质量,促升级,强品牌多维度发力,推动大蒜产业实现从“田间”到“舌尖”、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名片”的转变,“淮海大地育珍品,邳州大蒜促农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了“邳州样板”。

建章立制,夯实产业发展之基

天生民而制其度。邳州大蒜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天时地理,更源于产业政策指引和科学规范的管理。

获批地理标志保护,给邳州的大蒜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邳州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其纳入战略布局,成立由知识产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邳州大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邳州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构建起政策协同、业务联动的高效管理体系,从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申请、使用、保护、监管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为产业发展筑牢制度基石。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为保持并不断擦亮“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的成色,邳州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打造品质标杆。

宿羊山镇是邳州大蒜主要产区,全镇有超过10万人次从事大蒜种植、加工、销售等。以该镇为核心,邳州打造起8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流水线式”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实行大蒜机械化播种收获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大蒜机械化收获技术规程、邳州净蒜收购规范等11项标准。邳州市市场监督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实现大蒜素检测扩项,为守护邳州大蒜品质提供有力支撑。当地推动“一码一表”与“一企一标”双系统融合监管,让每一头邳州大蒜都拥有“数字身份证”。在当地知识产权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示范区最终建立起大蒜新品种研发中心及选育示范基地,基地内选育出多个大蒜新品种,亩产最高可增至250公斤,户均年收入3.5万元左右。

百种新品,尽显田野美好希望

“小蒜头,大产业”。近年来,邳州大蒜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大蒜新业态,加快生产加工标准化、智能化进程,“蒜文章”越做越出彩,大蒜正成为强村富民的“白色黄金”。

作为邳州市大蒜协会的会长单位,黎明食品集团公司久久为功持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需求。由白蒜经过熟化而成的“邳州黑蒜”,重量减轻40%,价值却能增加10倍左右。黑蒜果糖含量是普通大蒜的18倍,不仅口感好,还对人体有保健功能。

除了黑蒜,扎根邳州的大蒜深加工企业通过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还成功蝶变出了大蒜“薯片”、脱水蒜粉、大蒜味阿胶糕、蒜油软胶囊、黑蒜精华液产品等100多种“兄弟产品”,既丰富了消费供给,也有效拓展了市场,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随着农机装备的普及,邳州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率逐年提高,实现了大蒜生产、播种、收获等全程机械化,并进一步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转变。宿羊山镇一位蒜,人工收蒜一个人一天最多收4分地,收蒜机一天能收6亩地,效率翻了十多倍。今年,邳州的大蒜机收率超过40%。一些种植基地还搭上了智能化时代列车。在宿羊山镇腹地,贾家农场500亩高标准大蒜示范种植基地里,江苏省农科院设置了4座农田环境与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综合监测站,田里还埋有30多个传感器。智能监测站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度、湿度、光照等指标,并上传到省农科院,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蒜田、作物、环境、种植等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互联,实现大蒜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保障邳州大蒜的“含金量”。

插上智能技术的“数字翅膀”,邳州大蒜优良蒜种更新步伐不断加大,“邳蒜1号”“徐蒜917”“徐蒜918”等优良品种加速推广。宿羊山与徐州农科院合作培育出的无需在大蒜抽薹期人工“提蒜薹”的新品种“无薹蒜”,试种成功后有望开辟出邳州大蒜一片新的天地。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