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在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故道入海口有一条如卧龙长睡的海堤屹立,它就是著名的宋公堤。
八十多年前,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这里带领当地人民修筑海堤,抵抗海啸,造福一方。宋公堤修建过程中曾屡遭敌人破坏,数位共产党员被敌方蓄意暗杀。这其中,就包括大堤修建现场指挥陈振东烈士,被敌人残忍杀害前,陈振东慷慨激昂地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

陈振东,原名陈镇东,生于1917年,福建泉州南安人。小时候随父兄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30年代中期回国到上海求学。1937年10月,他遵照党组织安排,参加国民党桂系部队的广西学生军。翌年12月,在大别山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安排他到国民党安徽省第五专署工作,先后任政工指导员、古河区长、全椒县民政科长、皖东动员指导处视察等职。1940年春,奉命撤退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随后调任江苏省六合县民政科长,同年年底,又调任盐阜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滩区区长。
1941年春,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在县参议会上,接受士绅们提议,决定兴建沿海大堤,陈振东担任现场指挥。“他和部分工作人员,率先进驻靠海边的尖头洋海堤办事处,一边防备日、伪、匪的骚扰,一边筹集粮草、物料,和民工们一起参加修筑海堤。”振东村老党员王正超向记者讲述道。
1941年7月28日,陈振东遭匪首顾德扬等人绑架至射阳合德敌据点,受尽多种毒刑拷打和折磨,仍坚贞不屈。在此期间,中共阜宁县委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为营救陈振东作了许多努力,并特地委托知名士绅杨芷江出面与顾德扬交涉。但冥顽不化的顾匪铁心反共,执意不允。最后,心狠手毒的顾德扬匪帮,竟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陈振东杀害。陈振东烈士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4岁。

1945年经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将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振东乡。现为滨海港镇,仍保留滨海港镇振东村的地名。镇境还设有振东初级中学、振东中心小学、振东大桥等。2023年,陈振东烈士事迹陈列馆在振东村落成,里面详细介绍了陈振东烈士的生平事迹。
今年5月,宋乃德之子宋齐生来到陈振东烈士事迹陈列馆参观,他回忆道,在陈振东被抓的前一晚,曾来到宋乃德家商量事情,结束后宋乃德夫妇曾让他留宿家中,但陈振东心系工作没有答应,第二天陈振东遭土匪绑架。这样的“一念之差”让宋乃德十分后悔,宋齐生每次讲述这个细节时,也总是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下,滨海港镇始终将红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阵地活化+实践浸润”双轨模式,让革命精神扎根民心。定期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走进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给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陈振东烈士事迹;在校园开展红色征文、演讲比赛,将陈振东等烈士事迹融入主题班会;在振东中学,学生们成立“红领巾讲解团”,为参观宋公堤纪念亭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在一遍遍讲述中深化着对红色故事精神内核的理解与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