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法治/行业动态 > 正文
去石臼湖畔,看古村“写”自己

2023年,南京溧水区委宣传部启动“艺术村落”打造工作,指导诸家村打造书法特色村,并引入省书法院资源,打造全省首个书法普及与推广基地。今年,市文联将诸家村纳入“金陵艺术村落”。

石臼湖畔,墨香氤氲。8月22日,由南京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诸家墨语·田间书韵”系列活动走进“金陵艺术村落”诸家村。艺术家与村民们共执笔墨,通过作品展览、湖畔采风、联合创作与技艺辅导等形式,探索文艺赋能乡村的可持续路径。

作品入村,晕染乡土情怀

当日下午2时,诸家村村落美术馆内,一场聚焦本土风物的书法小品展吸引村民驻足欣赏。

南京市书协艺术家创作的40余幅作品悉数展出,内容全部以石臼湖风光、村史民谚、乡村振兴诗句为主题。行书遒劲如湖波奔涌,小楷清雅似阡陌纵横,与古村风韵相得益彰。

“目睹书法名家书写家乡风物,大家倍感亲切!”退休教师诸森林认真观摩了所有作品后感叹,诸家村人世世代代研习书法,家家户户喜爱笔墨,书法早已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展览同期,艺术家们沿石臼湖堤岸采风。潋滟水光中,白鹭掠过湖面,村庄与绿野铺陈开去。“自然肌理是最好的创作底色。”市书协会员们感叹,这里的湖光山色、人文底蕴,都是创作的鲜活素材。

笔墨传情,共书振兴图景

在诸家村文化礼堂内,十余位书协会员与村民们齐聚一堂,就书法艺术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村民诸化莲虽80多岁高龄,依然每天坚持练字,他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调整笔锋。“名家指点解决了我的很多困惑,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诸老的笔耕不辍,引得大家连连称赞。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少承俯身指导小学员:“执笔要稳,运腕要活。”孩子握紧毛笔,在老师指点下认真练习运笔,纸上的墨迹虽稚嫩却一丝不苟。

活动现场还精心设置了有趣的联合创作环节。“臼湖渔歌”“博雅达观”“九万里风鹏正举”……书协会员与村民们共同执笔,创作了近20件描绘诸家村风光和乡村振兴成就的书法佳作。

“艺术不是单向输出。”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双向互动正是活动设计初衷,既鼓励艺术家从乡土汲取灵感,又帮助村民通过参与提升审美,激发乡村内在文化创造力,从而逐步形成文化层面的自我造血机制。

模式创新,催生复合效益

诸家村的实践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该村常住书法爱好者超百人,年均举办书画活动30余场;近三年接待采风团体50余批,催生乡村题材作品300余件,培养本地艺术人才60余名。

艺术赋能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依托书法IP开发的民宿体验、文创市集带动旅游增长,2024年全村游客量同比提升15%。“以前游客来看湖,现在还专程来品字。”民宿经营户们笑着说。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市推广“一村一月一主题”模式:“以诸家村为样板,让每个乡村找到独特的艺术表达,使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魏唐富 摄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硬实力”,更需要文化“软纽带”,诸家村的实践证明,文艺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乡村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韦蒋)

责编:应巧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