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AI心理咨询成为“电子止疼药”?医生提醒:无需排斥,但需审慎对待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事情,那是小时候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我一方面想站在舞台中间位置,一方面又会假装谦虚推辞,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许只是你本身性格的一部分,不需要为此感到别扭。”

这段对话,发生在小牛(化名)和AI之间,对她而言,AI已然变成她可以诉说心事的朋友、心理咨询师。据《2024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70%年轻人因职场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而其中43%选择AI作为第一倾诉对象。

AI成为心理咨询师,这颗“电子止疼药”真的能发挥作用吗?

小牛从去年起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AI可以扮演心理咨询师进行聊天,效果很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也开始训练AI成为自己的私人心理咨询师。“现在你是拥有1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擅长认知行为疗法和叙事疗法,请用温暖共情的语气,通过提问引导我自我觉察……”通过不断给出指令,如今小牛觉得AI已经越来越能理解她、共情她。

“之前我尝试过预约心理咨询,费用不低,单次几百元,也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多不一样的感受。”小牛说,有时比起找到真人咨询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不如说她更愿意与AI“倾诉”问题,更在意AI这种“随到随叫”的陪伴感。小牛觉得,有时同一件事情她说给朋友听,对方似乎无法理解她的感受。但说给AI听,AI不仅会认真地分析她的情绪,更肯定她的敏感和边界感。

实际上,类似小牛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打开社交媒体,不少人分享了自己使用各类AI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心情不好的时候和AI发泄,总是会得到鼓励和支持,让我心情好起来。”“不好总把情绪负担带给朋友,和AI说就没有什么顾虑。”

此前,动辄数百元的咨询费、大排长龙的“专家号”曾让不少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望而却步,如今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AI就能随时给用户做一次情绪的“CT扫描”。

在与AI开展“心理咨询”的背后,我们看到大量用户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社交需求”。一些商家利用这些需求,打着“AI心理疗愈”的旗号,贩卖“课程”,价格从9.9元到上千元不等。与此同时,一条新的“AI情感经济”也正在形成。网络平台上开始涌现“调教好的人设对话包”“AI人物定制”等商品。为用户定制喜欢的AI恋爱对象人设,还能够AI复现用户喜欢的动漫或者小说角色,模仿角色在游戏剧情里的语气和行为与用户互动。

这种互动被许多用户视为一种无风险亲密关系:稳定、可控,不会被拒绝,可以毫无保留,也无需处理真实情感中的复杂性。有人认为能帮助自己更健康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但也有人认为这会加重个人的“全能自恋”,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拥有无限权力和能力,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

“对于AI的使用,我们是持开放但警惕的态度。”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周萍日常接诊不少患者,部分来访者也有使用AI咨询的经历。在她看来,AI可以便捷地为来访者提供部分专业知识,患者自行检索提前了解治疗过程、疾病原理,咨询师灵活应用也可以有助于咨询效果的提升。AI的便捷程度高、成本低,有一些患者在紧急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此时AI给予的共情、理解及部分指导,或许也可以给受到困扰的人群带去一些慰藉,若困扰持续存在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务必及时去医疗卫生机构寻求专业服务。

AI确实有不能代替人工的部分。周萍记得,一次咨询结束后,她照例询问来访者的意见。来访者说“医生,我觉得你和AI说的内容差不多。”听到这样的说法,周萍与来访者坦言自己瞬间的不安和局促,但来访者连忙抱歉,表示自己没有挑战医生的意思。“其实来访者的抱歉,反而让我捕捉到她是一个非常在乎别人感受的人,通过进一步的咨询也了解到,在意他人的评价正是她很多困扰的核心原因,这种人际交往之中细微的反馈只怕是AI有时难捕捉的。”周萍看来,AI的“懂”或许还不够。来访者的一句话、一个微表情,甚至一个小动作,往往可能揭示问题的根源。咨询师与来访者不断变化、层层深入的互动关系,将逐步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进而厘清其困扰的来龙去脉。“这点AI很难做到。”更重要的是,AI其实缺乏对风险的把控。在咨询师专业素质的系统培训中,疾病的诊断标准及风险评估往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明确哪些来访者适合单一的心理咨询、哪些来访者需要联合药物干预非常重要,心理咨询本身也是有利有弊,风险评估需要贯穿咨询的全程,确保咨询利大于弊,如果患者存在严重抑郁,甚至自伤念头,AI可能无法察觉,延误病情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这正是我们最担心的。”周萍说。

而对于和AI恋爱的现象,医生也并不感到意外。她表示,这和过去的养成类游戏类似,本质上都是人在借助虚拟对象满足情感需要。“很多年轻人希望对方能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而AI刚好能做到。但如果过度沉溺,就可能削弱现实中的人际互动,甚至造成回避,形成恶性循环。”

AI心理咨询的兴起,折射出一个窘迫现实: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增多,但专业资源始终有限。周萍说,南京脑科医院也在开发一些线上辅助治疗工具,比如提供给失眠患者的正念治疗,或在线认知行为治疗等。“但在线治疗工具并不适合所有人,部分情况较轻、觉察和领悟能力较强的来访者可以独立使用。”周萍注意到,如今的各类心理学大会上,专家们也都在讨论心理治疗与AI相关的议题,“人工智能的专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会加强合作,让AI产品迭代升级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周萍提醒,无论是AI咨询还是面对面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她希望来访者都能在接纳中保持批判的态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不缺病人,但病人缺少有专业资质的咨询师,科技的发展给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求助的途径,但在使用便捷方式的过程中要切记,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还是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评估,切勿延误病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实习生 史文君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责编:王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