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青年✖博物馆 双向奔赴的N种可能①|把讲解变成“共创”

编者按 当青春遇见博物馆,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在“博物知旅”的脉络中,我们以镜头为笔,勾勒出江苏博物馆青年群体的鲜活群像:他们或是善用数字技术的“文物医生”,或是重构展览的“策展新锐”,或是让古籍文献“开口说话”的“文化解码者”。让我们跟随镜头,见证青年与博物馆的共生共荣,感受文明传承的年轻脉动。

今日推出第一期,人物为南通博物苑社会教育部讲解组组长陆苒苒——

南通是我的家乡,博物苑是我童年的乐园——爷爷曾在这里工作,我在苑内嬉戏长大;我的母校通师一附是张謇先生创办的,这种血脉般的联结,让我对张謇企业家精神与城市文脉充满敬畏。2014年,选择回到这里,用声音传递历史温度。

讲好中国故事从讲好家乡故事开始。

优秀的文博工作者,应当是让历史走进生活的“转译者”,我设计的四季博物馆、文物里的南通红色记忆等课程都以更生动的形式讲述文物故事,当学生们发现百年前的自然笔记与自己的科学作业竟有相通之处,文物便从玻璃柜里“走”了出来。

一线工作者打破隔阂的关键,在于把讲解变成“共创”。说到底,讲解不是复述史料,而是搭建一座桥。就像我们带着社区老人重走当年的博物苑,听他们回忆儿时在这里的见闻,再把这些鲜活记忆融入新的讲解——当文物与当下的生活经验碰撞,历史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延续叙事、传播文化,要在“古今对话”。讲解张謇“实业救国”时,我们常带观众看苑内保存的纱锭与当代南通家纺城的样本,告诉他这份“实业兴邦”的基因从未中断;讲他“教育救国”理念,便指向如今南通的教育实践。当观众从文物里看见自己的生活,张謇企业家精神便有了当代回响,博物馆也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方苑囿里,每块砖都藏着故事。

责编:张静,李苏珺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