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从0到1”,何以直抵人心?

在上一轮“苏超”比赛中,常州队终于打破僵局,取得进球,迎来了赛季首胜。一时间,喝彩与祝福如潮水般涌来。“常州队首胜太感人了”“真心为他们高兴”“这球进得太不容易了,让人落泪”……无数网友为之动容,不少媒体争相报道,话语间满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喜悦。

一场看似普通的胜利,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广泛而真切的情感共鸣?细细想来,或许正是因为常州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照出了每个人的坚持与渴望。

确实,每个普通人何尝不是这样:在各自的人生赛场上,一次次带球向前,哪怕脚步踉跄,也从未停下奔赴“进球”的步伐;哪怕屡战屡败,却依然选择再一次站起、再一次尝试;哪怕最终迎来的只是看似微小的进步,但那份“从0到1”的变化本身就足以让自己热泪盈眶。

“从0到1”迸发的是创造的力量,它让我们在新的视野中认识自己。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意味着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它不仅需要勇气,更意味着从无到有的原始创造。而“从0到1”打动人的正是在于开始行动后的突破,进而迸发出创造的力量。还记得在“苏超”第七轮比赛中,替补球员、淮安市涟水县韩陈村党支部书记戴虎的一记抢点远射,帮助淮安队取得2:0领先,也收获了他自己在“苏超”赛场的首粒进球。其实,早就喜欢上足球的戴虎一直没有机会上场,于是他从捡球、替补开始,直到在“苏超”赛场上迎来高光时刻,收获了自己在绿茵场上的“从0到1”。戴虎让人们看到,村庄的“当家人”也可以是赛场的“逐梦者”。其实,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是这样的戴虎,怀揣小小的热爱,渴望一份小小的成功。

“从0到1”打破的是自我设限,它让我们在克服困难中实现超越。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不行”“我不会”“我不适合”……这些声音捆绑住了太多尝试的脚步,也困住了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而“从0到1”的魅力,恰恰在于对“不可能”说“不”。88岁“学霸奶奶”冯忆难面对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的困难时,坚持备考自考,一次次走进考场,一次次与自己较量。历时16年、征战97场考试,冯忆难最终成功从南京大学法学本科和南京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本科“双本科”毕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迟迟未破的“0”。扪心自问,我们又何尝不是困惑在这众多的限制内,在踯躅彷徨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从0到1”走出的是“自我桎梏”,它让我们在角色转换中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尽管我们都不愿意承认,但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切换赛道的旅程,而“从0到1”恰恰是关键转折。1980年12月11日,温州姑娘章华妹第一个“吃螃蟹”,申领到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从“投机倒把”到“个体户第一人”的转变,不仅是章华妹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更是人生可能性的不断拓展。而自此后,又有多少人放弃所有投身这样的苍茫大海。但当我们回味他们的传奇故事时,总会因为各种自我解脱的理由而止步在最后一道突破线前。

阅尽千山万水,或许我们才明白,其实,所谓成功人生正是由无数“从0到1”串联而成。考研上岸、考公成功、转行跳槽、创业起步;第一声“妈妈”“爸爸”、第一次主动向陌生人伸出援手、第一次鼓起勇气对不公说“不”……我们人生中每个“从0到1” ,单独看或许微小,但连接起来,便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此刻,无数个这样的“从0到1”正在每个角落发生,它们串联成普通人的成长足迹,也汇聚成时代前行的澎湃浪潮。当我们为每次勇敢的尝试喝彩时,也正是在为这个社会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没人会否认,每一个伟大的变革,都始于普通人那个不起眼的“第一次”。(徐睿翔)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