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论见|“鲁迅夹烟”被投诉:莫以今人律前人

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里有一面景墙,墙上画着手中夹着香烟的鲁迅。近日,一位自称是控烟志愿者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该墙画略去了原画中鲁迅在家中抽烟的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也有误导青少年之嫌,因此将该墙画投诉至“浙里办”,建议更改墙画内容。

近年来,二手烟、三手烟的概念和危害逐渐被公众熟知,社会的禁烟意识有所提升,但在生活中仍见公共场所吸烟现象。“鲁迅夹烟”图投诉事件与长期以来“控烟责任”与“抽烟自由”的争论不无关系。游客聚集于景前,个别游人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为“迅哥儿”来上一支,打卡拍照。或许是表示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也可能是跟风玩梗。无论初衷如何,点烟行为确有不妥。

然而,若将景墙中鲁迅先生的夹烟动作与游客的点烟行为加上因果关系则有些牵强。游人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将因归于历史人物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滑坡谬误”。按照这种逻辑,历史名家的作品和日常书信中就该隐去“抽烟”字样,小学正常的生理课本就该回避人体器官名称,否则就是在“恶意引导”,岂非可笑?

艺术作品的目的是提供信息供人思考。景墙上表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人的丰富性与立体性在于,既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冷静,也会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暖随和。当代人对鲁迅先生的敬重,敬在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思想研究方面的建树,在他“硬骨头”式的犀利和独立。比起指摘一幅画,家长对历史人物行为习惯产生背后的社会背景加以讲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非观,或许更有教育意义。

艺术创作也需要包容性,纠结经典版画中鲁迅先生究竟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抽烟,意义并不大,因为创作者要传递的不是所谓“抽烟与灵感”的关系,而是先生的沉思状态,只要是尊重历史,客观展现人物真实面貌,并无不可。抓小放大、以堵代疏或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更改了画面中的夹烟动作,也难以改变那些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习惯,无法抹掉公众的共同记忆。公民有批评、建议的权利,但应在合理边界之内。

据媒体报道,纪念馆方面称,将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因网上个别人的观点而改变景墙。这份没有被投诉裹挟的回应即刻受到公众支持,也说明并非谁投诉就谁有理。当然,管理方既要有定力应对风声雨声,不给广大游客热情泼冷水,同时也要听到风声雨声背后的诉求,比如通过添设“戒烟是最好的致敬”的提示标语、播放控烟广播、加强巡视提醒、增加讲解等手段,引导游客理性打卡。

(苏群超)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