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高校领域警示教育会,警示了什么?

8月25日,全省高校领域警示教育会在南京召开,这在江苏还是首次。这个警钟敲得真切实在——没有泛泛而谈地讲大道理,而是把“身边人”的堕落轨迹、所受惩处、深层警示一一剖开、直观地摆出来。如此直击痛点的剖析,让在场的高校党员干部都能看清:被誉为教书育人“象牙塔”的高校,并非天然是一方净土。

提起高校,总让人想到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图书馆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还有一代代师生伏案深耕的身影。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纯粹,是很多人心中的向往。可时代向前发展,如今的高校早已不是“关起门来只读书”的模样了。要搞产学研融合,就得和企业打交道;要建新校区、盖实验室,就得对接施工方;要争取科研经费、推进招生就业,就得和方方面面建立联系……高校肩负的职责使命重大,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杂,校园的门也越开越大。

门敞开了,校园自然越来越有活力,可这风里来、人里去的,难免会悄悄落进些灰尘。譬如,招生时节,总有人动起托关系、找门路的心思;后勤采购列清单时,说不定夹着“熟人”递来的小恩小惠;申请科研经费时,顺手就能多填一笔耗材钱、一趟差旅费……不难发现,越是要和外界打交道的地方,越容易藏着一些廉洁风险点,稍不留神,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走了岔路。

再看看各地通报的真实案例,近些年高校里“走岔路”的党员干部,并不少见。有的校领导,一开始是收包烟、吃顿饭,日子久了,心里那道防线渐渐松了,竟在建设工程上动起“歪心思”,一步步滑进腐败泥潭;有的教授,本该在学术园地里潜心耕耘,却在项目经费上耍起“小聪明”,靠着虚开发票、编造假记录套取资金,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还有的校办企业管理者,把学校资源当成了自家的生意,亏了算学校的,赚了就往自己兜里揣,直到审计的人找上门,才彻底露了马脚……这些事听着让人惊心,细想起来却有迹可循:往往就是在某个岔路口上,心里那根“廉洁弦”松了,选错了方向,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越陷越深,再也回不了头。

他人摔过的跟头,我们更应该引以为戒、时时警醒。高校本是育人之所,身处其中,首先要明白教书育人得先以身作则的道理。日常工作中,既要常对照反面案例反躬自省,绷紧纪律弦,也要及时堵上制度的漏洞,把该立的规矩立稳守严,严以用权、规范行权:搞基建的严格按招标规矩来,管资产的把好“进出关”,做科研的让每一分经费花得明明白白,当老师的更要守住师德底线……

对江苏来说,高校资源本就丰厚,不仅要在学术科研上走在前面,风气建设更得立得住、做表率。这次专题警示,其实就是在给“象牙塔”里的每个人提个醒:守住底线,高校才能真正成为潜心做学问的沃土,真正涵养出一身正气。

眼下,各高校正陆续迎来新学期、新同学,在这样一个节点上,这个警钟敲得正是时候。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水木(顾敏)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方思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