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暑期“骂游戏卖课”陷阱频现,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

交汇点讯 暑期是“反游戏博主”活动的高峰期。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反游戏”“骂游戏”“戒网瘾”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相关视频。

这些视频中的博主通过激烈批评游戏,刻意放大其负面影响,从而制造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在积累了一定关注度后,他们便顺势推广声称能“戒除游戏瘾”“提高成绩”的各类课程,形式包括线上讲座、训练营、一对一辅导等,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由于精准抓住了部分家长急于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的心理,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报课人数持续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统计,自20251月至88日,全国范围内涉及“以骂游戏之名售卖课程”的舆情信息总量已达44,668条。综合分析表明,“骂游戏卖课”现象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资质问题突出,违法经营风险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教育机构必须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授课人员须具备相应资质。然而现实中,大量此类机构及个人并未取得合法教培资质,其推广课程的网络账号也未完成实名认证或资质备案,导致经营主体信息模糊不清,存在违法经营的风险。

其二,虚假宣传泛滥,课程质量缺乏保障。为招揽学员,此类“戒网瘾”课程大多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诸如“百分百戒瘾”“7天提升专注力”“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等承诺,与事实不符。实际课程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与专业支撑,部分课程甚至采取不当引导方式,存在误导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风险。同时,授课人员多数未能提供有效专业资质证明,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其三,交易流程不规范,维权难度大。消费者在购买课程或报名时,往往未签订正式的服务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界定模糊不清;缴费后,机构通常不提供合规的发票,这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维权过程中缺乏关键证据。一旦发生纠纷,相关机构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退费义务,或故意拖延处理,甚至无法取得联系。这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举证困难、成本高昂的困境。

为避免落入骂游戏卖课消费陷阱,省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

核验资质,谨慎选择。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相关课程时,务必先核实培训机构和授课老师的资质,查看授课老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资质证明。同时,需注意推广账号是否已完成实名认证和资质备案。对于无法提供完整资质证明的机构、个人及账号,应拒绝选择。

理性消费,拒绝焦虑。青少年沉迷游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解决。家长需保持理性,不要被“骂游戏内容引发的焦虑情绪左右,对“快速戒瘾”“百分百有效等夸大宣传保持警惕,理性判断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规范交易,留存证据。报名相关课程时,要与培训机构签订正规的服务合同,明确课程内容、收费标准、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付费时,选择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可追溯的支付方式,并要求提供合法发票。妥善保存付款凭证、聊天记录、课程宣传资料、合同文本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发现培训机构存在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要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举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许愿 苑青青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